科普
KEPU
“太空医院”离我们还远吗
发布时间:2025-01-15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从“神一”到“神十九”,25年间,中国航天带给世界无数次惊喜,人们对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等也越来越关注。未来,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探月工程以及商业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除了训练有素的航天员,越来越多的人也将进入太空。那么,人类在太空生病了怎么办?
  在近日举办的珠海论坛·航天医学与人类健康论坛上,未来空间医疗保证体系建设这一话题被提及。
  太空医疗研究取得多项进展
  “太空医院”是在太空中设立的、符合太空环境特殊应用需求的综合医疗体。其具备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具有集成化、智能化、可移动特点。
  建设“太空医院”有多大的必要性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通用技术航天医科董事长杜继臣说,随着国内外载人空间探索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参与空间探索的人群在不断扩大。我国已有载荷专家、飞行工程师等进入空间;更长时期的太空驻留成为常态,单次太空之旅的时间已达到192天;太空旅行已向普通人群发出邀请。这些都增加了人体健康风险,需要更加及时、专业、系统、广泛的太空医疗。
  杜继臣介绍了国内外对空间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进展。他说,空间医疗保障体系应配备大量的医疗检查检验仪器设备,如血细胞分析仪、血流量检测仪、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测仪、超声类仪器、心肺复苏仪等。目前,空间治疗设备的研发正在逐步推进。比如,加拿大研制的M7机器人进行了无重力状态下手术缝合和打结的测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24年把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送入国际空间站,我国在骨折复位机器人及配套手术器械研发、穿刺机器人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探索在空间环境下的手术操作能力。
  近日,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顾忠泽、陈早早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王春艳团队研发的,基于器官芯片的失重心血管功能变化机制与防护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聚焦航天员长期航天飞行后重力环境再暴露导致的机体立位耐力不良等心血管系统失调问题,是国际上首次在轨开展的人工血管芯片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向记者介绍了其团队在空间生物医学载荷仪器和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情况。他说,目前已有6个创新科学载荷成功完成空间飞行搭载任务,未来可以在太空医院医学检验、基于器官芯片的药物技术以及“智慧中医”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合肥云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医AI四诊方面作出有益探索。该公司CEO李晓亚介绍,在太空医疗环境中,可以通过中医智能设备采集航天员的舌面、舌下及面部照片,对航天员的朗读声、咳嗽声等进行智能分析,与地面医疗中心的中医专家进行远程问诊,从而对航天员进行日常健康管理,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太空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