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KEPU
沙漠研究试验站
发布时间:2025-01-2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当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来到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境内时,一幅壮观景象映入眼帘:沙丘绵延起伏,黄河静静流淌,铁路两侧的流沙被防护林牢牢锁住,列车运行畅通无阻……控制“沙龙”的奇迹离不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以下简称“沙坡头站”)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中卫市诞生。这确保了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逼退25公里。
  然而,在风吹雨打日晒中,麦草方格的寿命不到3年,有时还需要补扎进行维护。2019年,沙坡头站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升级版“魔方”——“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不仅固沙时间可延长至5到6年,还可实现工业化量产。
  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站,沙坡头站被誉为防沙治沙的“桥头堡”,是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研发“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外,沙坡头站还研究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水量平衡、以水定植”等固沙理论与方法,不仅在本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全球防沙治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
  “我们的工作不只有防沙治沙,还包括对荒漠草原等环境的监测。”沙坡头站站长张志山说。
  从生态系统类型而言,沙坡头站的监测对象涵盖了荒漠生态系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绿洲生态系统、高山峡谷生态系统以及黄河水生生态系统及其关键生态过渡带,实现了对沙漠周边多类型生态系统的全面覆盖。
  在地理区域规划上,近期,沙坡头站将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坡头区纳入监测版图;长远则着眼中卫市防沙治沙生态屏障,于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开展半径30—60公里、面积30—100平方公里的生态风险监测,全方位涵盖沙漠-荒漠-绿洲及其过渡带、黄河及其支流(清水河)水体、黄河黑山峡河段水体以及地质灾害区域。
  监测任务虽然多元,但重点却非常突出。针对农田绿洲生态系统,沙坡头站紧密跟踪作物产量、轮作体系等生产性状,全面评估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及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等关键因素;对黄河干流中卫段、清水河及黑山峡规划库区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水文泥沙和水生物进行监测,全力保障黄河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