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科考站
发布时间:2025-01-25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
放大
缩小
】
“长期的科学监测让我们拥有沙坡头附近近70年来连续的水文、土壤、气候、生物观测数据及特色观测数据,总量超过4.2TB(万亿字节)。这些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深入剖析了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张志山告诉记者。
科技在沙坡头站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中扮演着核心支撑角色。
在沙坡头站内一片沙地上,二三十间形状各异的玻璃房引人注目,这便是该站生物土壤结皮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实验观测场。
生物土壤结皮是沙坡头站近年的一项新研究,即在传统固沙技术基础上,利用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提速沙化土地治理。利用传统固沙技术,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5至10年,但在沙面人工种植蓝藻可以加快结皮进度,1年左右即可形成生物土壤结皮。
“这些玻璃房就是用来模拟不同升温条件的。玻璃房大小、形状不同,增温幅度也不同。”据沙坡头站副研究员杨昊天介绍,通过研究灌木、草本及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态、生理及其对未来气候的适应机制,他们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荒漠区生态环境。
在沙地的另一侧,科研人员正手持叶面积仪,对观测场里的植物进行“扫描”。原来,他们通过分析叶面积仪和光合呼吸测定仪的数据,能准确掌握不同植株的形态特征、生理过程以及健康状态。
记者了解到,沙坡头站的监测领域涵盖土壤、大气、生物等。该站采用专业观测方法,配备时域反射仪、中子水分仪、涡动相关碳通量监测仪等先进仪器,实现了对各类生态指标的高精度、自动化连续观测。
他们还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借助国内外多光谱4—8米、全色2米卫星影像数据,实现了每年一次的全面覆盖监测,确保年际影像时相的一致性。同时,沙坡头站还利用高精度轻量化无人机群,进一步提升对生态类型现状和变化的监测精度。
“我们将坚持长期监测,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用科研成果守护沙区生态屏障。”张志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