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出发,向北行驶,越过松花江,约半小时车程,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新区的科技创新城。 冬日的雪花飘落在广袤的园区,为这片科技热土增添了一抹宁静的美。在足有50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4栋洁白如雪的建筑巍然矗立。楼宇上,“SESRI”蓝色标志熠熠生辉。 这里,就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所在地。该装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能够模拟包括低温、真空、电磁辐射在内的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为科研人员提供近乎真实的太空实验环境。 “这座‘地面空间站’从2005年开始论证,到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历经18年。”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告诉记者,“它的建成不仅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还为科研人员探索太空奥秘搭建了新的平台。” 模拟太阳系 进入“地面空间站”的心脏地带——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月尘舱、火星尘舱、太阳模拟器等大型实验装置映入眼帘,这里仿佛是一个微缩版的太阳系。 记者来到月尘舱前。这座5.5米高的庞然大物模拟的是月球上的尘埃世界。“月尘看似不起眼,在太空中却是个‘大麻烦’。”李立毅介绍道,“这种微小颗粒本就形状尖锐,受到太阳和宇宙射线的照射,会带上电荷,变得更加锋利。带电月尘可能会划破航天服,危及航天员生命健康。” 为破解这一太空难题,科研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他们利用电子枪和X紫外灯,让月尘带上正负电荷,再模拟真空和低温环境,形成一个综合多因素的月尘实验环境。李立毅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可以测试不同材质的航天服,看看哪种材质能够抵御带电月尘的侵袭;我们还可以研究月球车太阳能帆板的构造,找到避免被月尘覆盖的最佳方案。” 说话间,记者来到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撼的实验装置前——高达17米的太阳模拟器。它能够真实模拟太阳照射,综合模拟真空、高低温、粒子辐照、电磁辐射等多种宇宙环境。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调节太阳模拟器的热量和照射角度等参数,实现最精准的模拟。 谈起过去的实验条件,李立毅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科研人员进行材料器件等实验时,要辗转多个实验舱,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物理过程和物理反应之间还存在差异。现在有了这个综合实验舱,我们可以在一个舱内一次完成所有实验,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