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KEPU
杨嘉墀爷爷
发布时间:2024-10-31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 我们搞尖端科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同时也需要力争外援。代表团是根据中苏两国科学院协作项目‘高能物理’去进行访问的。关于派遣这个代表团的事,郭沫若院长曾写信给苏联科学院院长。我们要借题发挥,力争了解到一些探空技术的关键问题。”
      1958年10月16日清晨,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同乘一辆黑色小轿车,由中关村驶往东郊机场。钱骥、杨树智、何大绥早在一小时前已到达机场。代表团成员办理好出关手续,同乘图-104国际航班由北京直飞莫斯科。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是这几位科学家共同的夙愿,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们胸中不免激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可在这种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 无形地压迫着他们的心。杨嘉墀回国前曾经到过苏联,有一定的印象,对社会 主义大家庭成员中的苏联,他充满信心,认为这次考察会得到好的结果。
      中国代表团的飞机刚一降落,苏联科学院联络局的工作人员安德烈便走出候客厅,将赵九章等六位中国专家热情迎下舷梯。双方举行了简短的外交仪式之后,几辆黑色小轿车便载着他们驶向高尔基大街中部的北京饭店。安德烈告诉大家,考察和参观的日程苏方已有安排。根据预案,中国方面提出要考察人造卫星研制单位、遥测遥控设备、发射场地设备等,并与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交流。但是,苏方接待人员表面上很热情,安排代表团第一天去冶金研究所,参加苏联科学院苏中友好协会的集会,第二天浏览莫斯科市容,第三天参加苏联科学院秘书长的追悼会,第四天参观博物馆,但就是不安排去科研机构参观。经过多次交涉,从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在莫斯科仅安排参观了大气物理研究所、
    • 地球物理 研究所、电离层地磁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还参观了日地观测设备。代表团受到了礼节性的接待,在每个研究所停留大约两个小时,听取该研究所的基本情况简介,并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一些探空火箭和人造卫星上用的空间物理探测仪器的模型,还看了一些已经公开报道过的研究结果的资料。至于中国代表团提出参观有关空间技 术的项目均未作出安排,于是中国代表团的专家们 一致商定,由钱骥代表大家向中国大使馆反映情况,希望大使馆与苏方联系,争取让苏方给代表团扩充一些新的考察内容。之后,苏联科学院联络局派代表来协商,要中国代表团继续等待。在等待过程中,苏方安排代表团去克里米亚参观天文台,又安排去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参观同步加速器。在那里,杨嘉墀、钱骥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相遇。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关于参观空间技术的项目,苏方仍没有明确的回答。这时中国代表团的科学家们不知道中苏两党领导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久,苏方负责接待的安德烈正式通知代表团说:“参观人造卫星相关的设备要经过赫鲁晓夫批准。”在这种情况下,代表团要考察的人造卫星及相关技术均未给予安排。为了缓和矛盾,苏方继续让代表团参
      观莫斯科大学天文台、医学科学院、气象局、应用

      1958年,杨嘉墀(左一)与赵九章(右一)、钱骥(右二)、卫一清(右三)等在苏联雅尔太港 
      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表面上他们保密要求很严 格,也很神秘,不让记录,不让照相,但代表团实际上只看到了他们几年前的一些技术装备,如早期的探空火箭、生物火箭、地球物理火箭的头部。此外,苏方还安排代表团到苏联科技工业展览会去参观一些公开展览的卫星模型。至于合作问题,则根本没 有举行会谈。杨嘉墀和杨树智利用空隙时间,去苏联自动学运动学研究所参观访问,也只进行了一般性的交谈,未看到实质性内容。他们还和一些老朋友相见,交换了对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的看法。应该说,在苏联的70天里,苏联先进的工业和科技使杨嘉墀他们开阔了眼界,在研制仪器方面也有一些收获,但由于对方技术保密,想要看到一些较为重要的项目却 未能如愿。
      回国后,对比苏联和我国国情,经过认真总结和冷静分析,杨嘉墀认识到发射人造卫星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的空间探测事业要由小到大,由初级到高级发展,要立足于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根据当时的国情,认为发射卫星的条件远未具备,应先从火箭探空搞起。事后,杨嘉墀深有感触地说:“发展空间技术,要走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实干,要有自己的实力,要理 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