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键盘记录木马”是如何侵入高度保密的网络的?
发布时间:2024-12-22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专家们分析,这种病毒可以在公共计算机网络中传播,而军用无人机在更新机上所装的数字地图时,需通过移动硬盘从互联网上下载,无人机采集到的视频图像、照片等数据也要依靠移动硬盘从一台电脑传输、拷贝至另一台电脑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漏洞!“键盘记录木马”正是利用这一缺口打入了军用网络,并扩散至无人机系统的电脑上的。如果不能及时堵塞这一漏洞,消除隐患,被“黑客”破解了通信密码,掌控了无人机,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若“黑客”通过“木马”向空中飞行的无人机发送假指令,轻者可将其摧毁(引导它一头扎向地面),重者将其劫持,飞到敌方的基地降落,甚至还可以开个“大玩笑”,直接指挥它跑到原“主人”的头顶上扔炸弹。武装无人机的机载电子系统若感染了“病毒”,后果不堪设想显然,用网络攻击软件“毒杀”无人机,是防御一方可供选择的、重要的战术技术措施。只要能够找到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缺口、漏洞,利用各种信息手段突破敌人的防火墙,将特殊的病毒植入无人机系统,上述情景就有可能发生。

用新概念武器系统闪击无人机一些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如高能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雷达射频武器、粒子束武器等,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对付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利刃。它们大多属于“光速武器”,发射速度可达30万千米/秒,无论是攻击高速空中目标还是猎杀低速飞行目标均不需要提前量,指哪打哪,精确度极高。只要敌方的巡航导弹、无人机在其作用距离之内被探测到,基本上就难以逃脱了,可谓“发现即摧毁”。从理论上讲,激光、微波都属于电磁波的范畴,但与普通的电子对抗设备相比,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射频武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更高,作战威力也更大,可在瞬间就使目标化为乌有。

若把电子干扰的效果比作“软杀伤”的话,那么则可将高能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雷达射频武器看成是“硬摧毁”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旦照射到目标,便能在短时间内使无人驾驶侦察机等航空器失能、失智甚至“失身”。电磁脉冲武器系统激光武器系统高能激光武器、电磁波射频武器的优点除了射速大以外,还能多次使用,只要能源充足,就可连续不断地打下去。

这要比使用地对空导弹拦截无人机方便灵活得多。此类新概念武器的作用范围随发射功率的提高而增大,攻击区域在几千米至数百千米之间。若在近距离内对目标发射高能电磁波,可做到一击致命,如果无人机的距离较远,也能达到破坏和干扰目标的作用。86高能激光武器发射的激光波束很窄,需要精确导引,一次只能闪击一个目标,属于点杀伤型兵器,用它们拦截重要的飞行器或威胁性大的无人机比较合适。

车载式或机载式微波武器、雷达射频武器辐射出的电磁波的波束相对较宽(多呈扇形或圆锥形),仅需概略引导,就能对着某一区域车载式激光武器系统发起攻击,并且一次可“笼罩”多个目标,它们属于有限区域杀伤型兵器。高能微波炸弹的影响范围更宽,将它们发射至目标区上空,有可能干扰或歼灭整个无人机机群,这种武器系统可称得上是大区域“软”“硬”杀伤型兵器。目前的车载式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电磁脉冲武器系统还存在着体积大、功率小、耗能高、机动性差等问题,如果经过努力,克服了相关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高能化、小型化、机动化(可装在多种平台上),那么,未来防空作战的形态将会因此而大为改观。当然,仅靠上述这些搜索、探测、跟踪、拦截的措施、手段和作战方式对付某些现役和未来的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等空中机器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在防空体系建设和打无人机的战术对策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难点、漏洞和缺项,急需加以克服与弥补。

何况军用无人机的技术也一直在发展,其能力越来越强、行动越来越诡秘,变化越来越多样。因此,防御一方必须下大力气开发先进的武器系统,构建出适应性更好的装备体系,研究出针对性更强的新型战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己方空域、海域和国土的安全。而防空体系建设的重点:第一是提升发现空中目标的能力,第二是改进识别目标的能力,第三是增强打击目标的能力,第四是加大战法研究和创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