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增大了航空兵、地空导弹兵在我国南方和西南方向的力量。时隔不久,出于保卫首都和我国西北地区核设施的需要,部署在广西前沿地区执行防空任务的空军地空导弹第四师所辖的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先后被调到北京周边以及内蒙古、甘肃等地,负责首都防空作战和拦截国民党空军U-2高空侦察机的任务。这样,打击敌入侵飞机和无人机的使命,便暂时由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以及高射炮兵承担。美军当时用于对我浅近纵深实施侦察的主要是由“火蜂”I型靶机改型颇具规模的147系列无人高空侦察机美国特里达因·瑞安公司设计的147系列无人驾驶侦察/监视飞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研制的“火蜂”I型喷气式靶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既可用短轨式发射架从地面(或水面舰艇)上发射,也可由军用运输机(如C-130等)从空中投放。
“火蜂”I/147系列无人机采用“积木式”结构,改装方便,造价低廉,其整体设计比较完善,基本性能比较优异。以该系列中的BQM-34A为例,其翼展约3.93米,机长6.98米,机高2.04米,动力装置采用1台最大推力为7.5~8.5千牛的J69型涡喷发动机。该机空重680千克,载油量295千克,正常使用质量为934千克,最大发射质量可达1134千克,最大飞行速度1180千米/时,最大巡航速度1015千米/时,使用高度范围在6~18300米之间。
“瑞安”147(“火蜂”I)系列无人机多达几十个品种,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除了BQM-34A无人驾驶侦察型外,还有许多款改良版,例如:147SC(军方编号SQM-34L),一种带有多普勒雷达和自动程序导航系统的低空照相侦察型无人机;147SD(军方编号AQM-34M),安装有KS-120A或R-415Y航空相机的低空照相侦察型无人机;
147SRE(军方编号AQM-34K),配置了红外探测设备的低空夜间侦察型无人机;147H(军方编号AQM-34N),,一款续航时间较长的中高空照相侦察型无人机;147T(军方编号AQM-34P),加大了翼展的高空监视型无人机;
147TE(军方编号AQM-34Q),加大了翼展和翼弦的高空监视型无人机;147TF(军方编号AQM-34R),以147TE为基础改进的高空监视型无人机等等。而成的147系列无人驾驶中高空侦察机。
此类无人侦察机的一大特点是飞得很高,实用升限在18000米以上,超出了我军配备的歼6战斗机的最大平飞高度(该机的实用升限为17500米)。经过总结经BQM-34“火峰”无人侦察机验教训、研究新战法和加强技术训练,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终于找到了对付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办法-在地面的引导下,准确接敌,然后采用“动力跃升”或“半急跃升改平”的方式,抓住短暂的机会,由目标飞行器的下方或后方发起攻击,从而取得了连续击落美军高空无人侦察机的佳绩。147系列无人机迭遭打击后,美军采取了新的举措:一方面改变入侵战术;一方面改进平台的技术性能,使其升限不断提高,最大平飞高度由18000米逐步增至21000米以上。
这些战术技术措施加大了我军的拦截难度。中国空军的应对之策是:改用实用升限可达18700米,最大飞行马赫数超过2的米格-21/歼7战斗机执行拦截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任务。
与此同时,经中央军委和总部批准,空军再次将地空导弹部队部署至广西前沿,加入歼灭美军无歼7战斗机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行列。1967年八九月间,遵照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命令,空军地空导弹兵的第二营、第三营和第六营机动至广西的崇左、龙州、宁明、东兴、南宁(武鸣)等一线地区设伏。
根据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过去的活动规律,空军的指挥机关判断,位于我国海岸线与陆地边境线南方交汇处的广西东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敌机很可能会从这个关节点入侵我领空。经过研究,总部做出决策:将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三营设伏在此,拦截进犯之敌。三营是我军组建比较早的一支地空导弹部队,曾多次参加首都防空、西北地区机动设伏等作战行动。该营配备的兵器起先是苏制的SAM-2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而到了此次入桂参战时,已换装为两三个月前刚刚定型的国产“红旗”2号兵器。
知己知彼转移至新的阵地后,三营指战员一面高度警惕、日夜戒备,一面积极进行战前练兵,尤其是加强了拦截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等小目标的研练。人民空军的地空导弹兵自1960年以来,主要担负的是打美蒋U-2型高空战略侦察机的任务,在实战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对付U-2飞机的战法和相应的技术措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直至1967年,还没有拦截过敌方的轻型战术飞机和无人驾驶侦察机等雷达回波信号相对较弱的飞行器。
为了有效打击新的作战目标,部队、机关和科研机构深入开展了新战法的研究。根据我军当时掌握的“火蜂”I/147系列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目标特征、性能参数,可以看出这种无人侦察机的特点是:飞得很高、飞得较远,且发射平台多样,使用比较灵活。除此之外,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也比较小,大约在5平方米上下(相当于一架轻型战斗机),只有U-2高空战略侦察机的一半左右,而其飞行速度则比U-2略快一些。
我军指战员、科研人员对敌我双方兵器的技术性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仔细的计算和严密的论证,一致认为国产的“红旗”1号、“红旗”2号地空导U-2高空侦察机60弹武器系统是可以拦截此类高空无人机的,只不过射击条件比较苛刻。搜索跟踪、射击指挥和战斗操作与打U-2高空侦察机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明显不同的地方。首先,147系列无人驾驶侦察机与U-2有人驾驶战略侦察机一样,都飞得很高,其后期改进型的升限已达20000米以上,大大超出现役喷气式战斗机的实用升限,从而增加了用战斗机对它们进行拦截的难度。
但147H、147T等型无人侦察机的最大飞行高度,仍处于“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有效射高范围之内,就国产防空导弹的性能而言,完全能追得上、够得着它。其次,“火蜂”I/147系列无人机被放飞出去后,主要采取程序控制的方式飞行,没有主动规避和还击的能力,其航向、航速、航迹等参数比较好预测。这也是拦截它的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第三,147系列无人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比较小,“红旗”2号兵器的目标指示雷达、制导雷达不易在较远的距离上捕捉到目标,即使发现了,由于雷达回波信号弱、不稳定,也较难做到连续跟踪。
针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相应的操作训练与技术研究,使制导雷达操作员熟练掌握小目标的搜索、跟踪规律以及相应的操作要领。手控跟踪时特别强调一个“稳”字,以确保不丢失目标。一旦条件成熟,要及时转入自动跟踪。第四,除了雷达反射截面积比较小,导致雷达跟踪目标的起伏误差增大、制导精度降低、影响杀伤概率外,147系列无人机的外形尺寸也比U-2战略侦察机小得多,从而使导弹的有效杀伤区域大大缩减。
即在同样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航路捷径条件下,在同样的爆炸距离内,地空导弹战斗部“红旗”2号兵器产生的弹片可以毁伤U-2有人驾驶侦察机,但不一定能够命中“火蜂”之类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鉴于147系列无人机在有效杀伤区内的飞行时间比U-2短得多,因此,“红旗”2号兵器的射击指挥与战斗操作还必须强调一个“快”字:快速反应,快速抓住有利射击时机,快速消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