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貌似和平的年代,敌对双方,甚至盟友之间的谍报活动也从未停止过。早期的飞机并没有确切的分类,一架飞机既可以用于侦察,也可以用于轰炸(用手投掷炸弹)。但是,战场需要更为精准的航空情报,因此,专用的侦察机便于焉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侦察机频频抢镜,屡立战功;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侦察机已是不可或缺的机种。
在举世闻名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方的一架侦察机因故晚起飞了1小时,致使日方舰队未能及时发现近在咫尺的美方舰队,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二战结束后,在新的冷战形势下,侦察机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那就是深入“敌后”窃取情报。敌对双方在这场“侦察与反侦察的对决”中奇招迭出,精彩纷呈,有时偷偷摸摸地飞去拍照,有时则明目张胆地在别人的天空上转悠。侦察机在这种敌对行动中逐步升级,性能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强,并逐步从有人驾驶向无人驾驶的方向转进。其侦察手段,也日益精进。
在1949年之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发生在我国上空的航空侦察和反侦察同样激烈地进行着,两岸都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此阶段,我人民空军多次创造了“用竹竿子捅下了敌高空战略侦察机”的奇迹。人民空军的侦察航空兵部队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
在此之前,我军一些飞机就曾多次执行过目视侦察任务;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首次担负重要的照相侦察使命,则发生在朝鲜战争中的大、小和岛登陆作战期间。战机变身侦察机大和岛与小和岛位于鸭绿江口外。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它们是美军和南朝鲜军队的一个重要的前哨阵地。在这两个岛屿及其附近的椴岛、椒岛、艾岛、炭岛上,驻有南朝鲜军队的“白马部队”以及美国和南朝鲜情报机关的特工人员1200多人。岛上部署有对空情报台、雷达阵地、侦听站等,专门用于收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情报。由于离我方较近,敌人还经常以这些岛屿为基地,派遣特务潜入北朝鲜西海岸地区进行侦察、破坏活动。
为了配合板门店“关于岛屿部队撤退”问题的谈判,消灭盘踞于鸭绿江口外的大、小和岛上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的特务武装,清除其海上情报基地,解除对我侧后方的严重威胁,1951年10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决定以志愿军空军第二、三、八、十师各一部,配合志愿军第五十军所属部队攻占这些岛屿。志愿军空军的首长和志愿军第五十军的领导一起商定了渡海登陆协同作战计划。按照该计划,志愿军空军的主要任务包括:提供空中掩护,保障登岛部队在集结地域不受空袭;
对大和岛、小和岛、椴岛等目标进行航空照相侦察;轰炸大、小和岛附近海面的敌方舰船,摧毁岛上的敌军情报设施,配合我地面部队夺取这两个岛屿。具体的战役实施步聚是:先由航空兵空中编队侦照大、小和岛示意图对相关岛屿进行空中侦察,摸清敌情;
再派遣轰炸机对重点目标和周边海域的敌舰进行昼夜间轰炸;接着,地面部队渡海登陆,夺取这些敌占岛屿。11月2日,志愿军空军根据作战命令,出动飞机执行航空侦察任务,从而拉开了此次战役的序幕。
拉-11战斗机这天上午,志愿军空军第三师7团2大队的4架米格-15喷气式飞机,在副大队长汪永楼率领下,从浪头机场起飞,经过车辇馆后,直抵目标,突然出现在椴岛、小和岛、大和岛上空,对上述三岛进行了照相侦察。当日中午,志愿军空军第二师4团也起飞4架拉-11活塞式战斗机,在大队长徐怀堂的率领下,对大和岛、小和岛和椴岛实施了第二次航空侦察。
抗美援朝战争的明星护航战斗机拉-11式战斗机是由苏联拉沃契金设计局在拉-9战斗机的基础上改型研制而成的一款活塞式单座护航战斗机。它与拉-9在外形和机体结构方面差异不大,主要变化是增大了机内载油量,武器则改为3门NS-23型23毫米航炮(每门备弹75发)。该机于1947年5月首飞成功,随后不久装备部队。
人民空军组建后即引进了一批该型机。拉-11的翼展为9.80米,机长8.63米,其动力装置为1台1360千瓦的阿莎-82FN型活塞式发动机。该机的最大起飞质量将近4吨(3996千克),最大平飞速度674千米/时,实用升限10250米,最大航程2550千米,最大爬升率758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