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中国气球升空-近代航空侦察
发布时间:2024-12-22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曾著书记述:把艾火充入鸡蛋壳内,蛋壳就能随风飘荡在空中(见于《淮南万毕术》一书)。这与热气球的浮空原理是相符的。不过,后人重复做这一实验,证明采用此法,空蛋壳难以飞起来,因为它的密度太大。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并试图利用该原理制作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

原始的热空气气球-松脂灯大约出现于公元10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松脂灯是中国五代(公元907至960年)时期的莘七娘发明的,她用竹篾和纸张编制出一种四方形截面的球体灯笼(上面封顶),在灯笼下面设托架盘,将盘内的松脂点燃,便可向筒体内充入热气,热空气将灯笼举起,或扶摇直上,或飘荡于空中。当时的军队一般在夜间放飞松脂灯,主要用于传递军事信号和发送作战指令。这种“能飞的灯”流传于中国的许多省份,形状各异,大多数呈球形或圆柱形,灯内的燃料可以是松脂,亦可用油或木柴。它们的名称也多种多样,如天灯、云灯、飞灯、飏灯、宫粉等等。为了纪念“松脂灯”的发明者莘七娘,后来也有人将这种能够升空的天灯称为七娘灯,但四川民间现代的孔明灯则将其称之为孔明灯。到了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元军在作战时,曾将不同颜色的“灯球”升到空中作为联络信号,甚至将其制作成龙的形状,用以吓唬敌人。

孔明灯可谓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成功运用空气静力学原理而飞行的航空器。此种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代气球、飞艇等浮空器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