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观兵料阵-古代的高台侦察
发布时间:2024-12-22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航空器的风筝早早就被用于对地观察和科学试验,自然而然地被视为航空侦察的开拓者,同样也被视为现代飞行器的原始祖先。风筝是由线、索牵引的重于空气的平面或框式物体,通过与相对来流间形成一个倾斜的夹角来产生气动升力。很多早期的飞机设计师都曾认真研究过风筝升空的机理。气球、飞艇等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虽然比风筝出现得晚,但是其升空高度、灵活性及其他方面的优势使其迅速取代了风筝,成为了军中早期专用的航空侦察器。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6年后,中国航空先驱冯如也研制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并成功试飞。4年后的1913年,中国南苑航校修理厂的潘世忠和飞行员吴经文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航空侦察飞行。观兵料阵-古代的高台侦察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这些都是经验之谈。

登高远眺,极目天下,其军事上的作用不言而喻。城门阁、烽火台、观兵楼、瞭望塔等都具有从高处观察目标、窥探敌情的功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位精明的军事统帅,往往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战场的勘测和敌情的侦察,了解双方的情况,发现对手的破绽,掌握态势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精妙的谋划,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指挥部队赢得战役的主动权,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然而,在野外的战场上怎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搜索的距离,加宽观察的范围呢?古代军队最常用的办法之一是搭建木楼、竖起云梯,派人登临高台举目瞧看或统帅亲自上去放眼环顾。不过,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

作战时爬上耸立于军阵中的瞭望塔纵览战场、打探军情,俯瞰者、顾盼者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为临时搭建的楼塔太过明显、突兀,你能看到敌方,别人也很容易发现你。因此,这类建筑物有可能成为对手攻击的重要目标。不起眼的钓鱼城在惨烈的宋蒙战争中,发生于四川钓鱼城、前后延续了约36年的攻防战非常著名,这场改变了当时整个世界格局的重要战事,就与瞭望塔息息相关。崛起于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被各国史学家们评选为近千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其军事上的成就前无古人。从成吉思汗、拔都到旭烈兀,蒙古大军三次西征,先后攻占、征服了大花刺子模、印度、成吉思汗画像古罗斯、木剌夷、阿巴斯、阿勒波、波斯、大马士革等国家和地区,击败了波兰、日耳曼、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军队。

在这三次西征中,蒙古帝国不但出动精锐的铁血骑兵,还大量使用火箭、火球、铁火炮等先进的武器,横扫欧亚大陆、直击非洲边缘,沿途的国家和城市,大都惨遭拔都塑像屠戮。可以说,当时的蒙古士兵可以打到任何战马驱驰所能抵达的地域。除了茫茫的大海和连绵的崇山峻岭,几乎无人能阻挡这支快速、机动的轻骑兵前进的步伐。

通过不断的征战,蒙古的勇士们重创了西方的重甲骑兵,改变了当时世界军事力量的格局,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客观上扩大了中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并将中国的火药、火器等技术传入了印度、阿拉伯和欧洲国家。尽管蒙古铁骑在欧亚大陆上纵横驰骋,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席卷中亚、西亚、东欧诸多国家而未遇敌手,但面对一座小小的石头城却无可奈何,不但损兵折将,连威名远播的蒙哥汗也死于此处。

这个令强悍的蒙古大军难以越雷池一步的军事重镇便是名震四方的钓鱼城。钓鱼城位于四川省合川县城(今重庆市合川区)以东5千米外的钓鱼山蒙古大军横扫欧亚上,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条江在它的脚下汇流。

该城占地2.5平方千米,所处山头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曾有一巨神在这里垂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因此而得名。它的相对高度并不算大,也就300米左右,但其势突兀耸立,相当险峻,加之南、北、西三面环水,使之地形更为挺拔陡峭。这里的山水虽险,但交通却很便利,经陆路和水路,可通达巴蜀各地。扼三江之咽喉的钓鱼城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处。

宋军在此经营多年,使之变为一座深沟高垒、易守难攻的关隘和支撑四川战局的防御堡垒。宋理宗像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时任四川制置副使的彭大雅命甘闰等人率部在钓鱼山上筑寨,用以抗击蒙古军队。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调派在两淮抗蒙战争中功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

余玠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对策是:在江河沿岸及各交通要道上,选择峭壁千寻、地势险要的山隘筑城结寨。这些星罗棋布的雄关和军寨,通过陆路、水道相连,互为声援,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区域防御体系。钓鱼城就是这一防御体系的产物,并最终升格为其核心和最为坚固的要塞。淳祐三年(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冉琎、冉璞兄弟提出的“择险、任人、积粟、驻兵、徙城”的建议,并派他们主持钓鱼城的复建事务。

随后,又将合州(今重庆合川)的治所由旧城迁于此地,并屯军积粮,驻重兵以护卫这一壁垒悬江的战略要冲。宝祐二年(1254年)王坚任合州守将,他带领手下的兵卒和民众进一步筑城设防。

经过不断加固,钓鱼城的石墙高度已至数丈,周长则达十二三里,为增强攻防能力,在其南北方向各加修了一条延伸至江中的一字城墙。此外,宋军在山脚下的江边还设置了水师码头,布有战船若干,上可控制三江,下可峭壁千寻的钓鱼城屏蔽重庆。在宋军的努力下,最终把这里建设成一座兵精粮足、坚若磐石的军事重镇。不中用的瞭望塔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曾与拔都、贵由等率兵远征过不里阿尔、钦察、斡罗斯等地,屡立战功,并在里海附近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的蒙哥登上大汗宝座。

在稳定了蒙古政局之后,他开始策划第二次灭宋战争。宝祐六年(1258年)7月,蒙哥汗挟西征欧亚40余国的威势,亲率大军自六盘山(今宁夏境内)起兵,分三路进攻四川。

至12月,连续攻占了川西、川北大部分州县的蒙古帝国军队已进抵武胜山(今武胜县城附近),剑锋直指合州,准备拿下钓鱼城这座要隘。蒙哥先是派降将晋国宝入城招降,结果被守将王蒙哥汗像坚所杀。此举激怒了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蒙哥,遂决定用武力夺取钓鱼城。开庆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汗率领中路大军渡过鸡爪滩(今钓鱼城东北的鸡心石),驻于城东的石子山。

第二天,蒙哥便亲自督阵攻坚,但在依恃天险的宋方守城军民的顽强抗击下,连遭败绩。其战斗之激烈,损失之惨重,前所未见。钓鱼城之战示意图2月7日,蒙军猛攻一字城墙,不克。2月9日,转攻镇西门,又不克。3月份,连续进袭东新门、镇西门、奇胜门、小堡、外城等处,亦被王坚及副将张珏所率的守军一一击退。从4月3日起,当地连降大雨,直至22日才放晴。天气一转好,蒙军便立即攻击城南的护国门,未逞。

次日深夜,蒙军再次发起偷袭,并一度得手,击破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墙。然而,这个胜利转瞬即逝,不久便被扼守钓鱼城的将士们力战夺钓鱼城城门之一回。宋理宗闻讯大喜,特下诏嘉奖,鼓励合州军民坚持抗战。从2月到5月,蒙军先后猛袭城东、城南、城北各门,均无功而返。

进入6月后,天气渐热,不擅山地作战和不适应潮湿地区生活的蒙古士兵因水土不服、瘟病流行而战斗力大减。王坚等将领乘机多次率部夜袭敌营,使得蒙军人人自危,日夜不得安宁。面对久攻不破的钓鱼城,蒙哥汗的先锋大将汪德臣无计可施,遂单人单骑至城下劝降,结果被城上投出的飞石击中,身负重伤的这位悍将不久就死于缙云山寺庙中。

能征善战的蒙古大军围攻小小的钓鱼城,竟然历时多月而不下,依为左膀右臂的大将汪德臣还受伤而亡,令蒙哥汗不胜其忿。他命令军士在东新门汪德臣被飞石击中外的脑顶坪筑台建塔,窥视城内的布防情况,以便调兵遣将与拒守城池的宋军决一死战。7月21日,瞭望塔楼建好后,身体有恙的蒙哥汗抱病亲临现场指挥。

他派人上去居高临下刺探宋军虚实。就在此刻,早已准备多时的守军用石炮向瞭望塔连发数弹,历经多日才修筑好的这座木制建筑毁于一旦,不仅楼倒人亡,位于塔下的蒙哥汗等将帅也被波及,蒙哥本人被横飞的木石击中受伤。钓鱼城墙垛 石炮发射的石弹由于作为统帅的蒙哥汗伤病缠身,已无法再坚持攻城,蒙古军队遂撤退北还,钓鱼城之围亦随之而解。7月27日,当大军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市北温泉)时,一代天骄蒙哥汗撒手人寰,病逝于温泉寺内。

钓鱼城要塞防御战的胜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还由此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