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在水瓶宫生活
发布时间:2024-12-15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水瓶宫实际上是一个长13米、宽2.7米,重85吨的双锁舱体。潜水员从进出舱口进入和离开水瓶宫,经过一条“湿走廊”,从第一道锁进入带有科学区的小入口舱,这里有工作台,可以放计算机和装备等。再往里,经过第二道锁,进入主舱,这里有迷你厨房、桌椅,还有六个人的床铺。两个舱的生命支持控制系统相互独立,可以单独降压升压。

水瓶宫还拥有一个生命保障浮塔(Life Support Buoy),漂浮在水瓶宫上方的海面上。它为水瓶宫提供空气、电和互联网传输,同时它也是一座通信塔,让水瓶宫和位于12千米之外、佛罗里达州拉哥岛(Key Largo)的控制中心保持联络,这里的科学家可以同潜水员进行联系。

“我们科学界的人其实就把水瓶宫着作是一个你可以在大学里我到的那种实验室。”波茨说,等我们尽可能把陆地上的东西放到海底,这样,科学家就有了网络、可靠的能源供应和温度控制系统。他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环境?水瓶宫内的压力和所处的海洋压力一致,都是2.5个大气压。当十天的任务结束时,潜水员要在水瓶宫内部进行15小时45分钟的减压过程,这时水瓶宫内的压力会降到与海面压力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潜水员体内形成的氮气等惰性气体气泡会被缓慢地再吸收。然后,潜水员就可以安全地返回陆地。波茨称,他们有一位工作人员工作了15年,在水下度过的天数有240多天。当然,这里大部分任务都是以十天为一个周期。

AR技术:对接海底的眼睛

水瓶宫的工作人员可以为岸上的科学家打开更直接的视野。他们要做的就是带上谷歌眼镜,在远程控制中心、甚至另外国家的人都可以看到潜水员眼前的景象,然后,他们会使用增强现实技术(AR)帮助现场人员完成任务。

“比如,你戴着眼镜在水瓶宫里观察一个有十个计量表的仪表盘,”波茨说,“岸上的人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屏幕上看到完全一样的东西,然后,他们圈出从左边数第三个计量表。他们的动作会同时出现在潜水员的眼镜上面。”

接着,远程中心的人会进行一步步指导,告诉潜水员“很好,就是这个计量表,我们需要修理它,现在看向仪表盘的后面。”这时,他们会在仪表盘上画一个指示箭头,方便潜水员直接在眼镜里看到,然后找到位置。“你不用再顺着纸上的流程图操作了。”波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