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载人潜水器VS水下机器人:竞争还是互补?
发布时间:2024-12-15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如果“海神”号没有发生那次意外,是不是意味着水下机器人就会慢慢代替载人潜水器?其实不然。深海潜水器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研究深海生物,它们需要强大的照明系统支持观察和拍照,但是目前照明系统的能力还很有限。在弱光条件下,人眼的适应能力比机器强,再加上深海黑暗环境下的生物会出于对强光的恐惧而躲藏起来,因此能够使用弱光的载人潜水器就可以让科研人员在不惊吓深海生物的前提下进行观察。同时,水下机器人即使配备了非常先进的遥控功能,在海底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原先没有预计的情况,在应对意外方面,遥控的能力还远远比不上直接操作。

目前,水下机器人的下潜深度(10000米)超过载人潜水器(6000~7000米),不过海洋98%的区域的深度都在6000米以内,所以载人潜水器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深海研究的需求。这也是在水下机器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有很多国家在努力研发和改善载人潜水器的原因。除了传统的深海潜水器研制强国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中国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2010年投入使用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

从“阿尔文”号到“蛟龙”号,现代潜水器的主要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科学家改进的主要是材料,特别是主舱的材料。此外,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也让潜水器的有效工作时间不断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