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颅壳里面的脑室
发布时间:2024-12-1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脑是心脏的附属器官,它的功能就是冷却血液。到公元1世纪,希腊解剖学家鲁弗斯(Rufus)认为,除了基本结构的划分,大脑表面还分别包裹着柔软和坚硬的表层。后来,罗马名医伽林(Galen)观察到了大脑损伤对精神活动的影响,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认为精神活动发生在大脑,而不是心脏。

在中世纪,科学家通过解剖大脑发现,大脑分为3个主要部分或“小室”,最终被称为脑室。每个脑室负责不同的精神活动。前脑室负责想象,后脑室负责记忆,中间的脑室负责推理。15世纪末,医生开始大量地解剖大脑,夏尔·艾蒂尔(Charles Estienne)还出版了一部解剖学巨著。书中写道:“当你切开一个洋葱时,你会看到层层包裹的洋葱‘外衣’。同样,切开一个人的大脑,你得先切开头皮、肌肉(帽状腱膜)和颅骨膜,接着是头盖骨(颅骨)、硬脑膜、软脑膜,最中间是大脑,然后又是软脑膜、硬脑膜,最后是头骨。”这可能是有关大脑解剖的最早记录。

文艺复兴时期,博物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通过向脑中注入蜡来研究大脑与嗅觉和视觉神经之间的关系,并构建起脑室的模型。他从多个角度绘制了大脑的解剖图,并理清了各脑室的功能。但是他更希望的,是确定精神究竟是在大脑的哪个区域产生。可是,这个时期的人们依然对大脑内环境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温热的,有人认为是冰冷的,有人认为是湿润的。丹麦解剖学家尼古拉斯·斯坦诺(Nicolaus Steno)还发出感叹:“大脑——造物主的杰作,我们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尽管解剖学家对大脑功能的了解还很有限,但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大脑、小脑和延髓之类的术语。直到17世纪60年代,大脑的解剖学才明显有了进展。1664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发表了《大脑解剖》。1669年,尼古拉斯·斯坦诺发表了有关大脑解剖的演讲,认为应该更为细致地研究大脑皮层和脑室。威利斯进一步指出,大脑并没有按照上帝的旨意形成一个个房间,也没有“用于安置灵魂的最高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