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故事片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间接表现现实世界,纪录片则是通过直接采访真实人物,或者记录对现实事件的观察来直接体现现实世界。
1978年,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法国国立试听研究院(INA: National Audiovisual Institute)出品了一系列反映法国社会的纪录片,其中包括我拍摄的一部,名为《他们说我是女巫》。为什么要拍这部纪录片?起点是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在20世纪后期的国还女巫或者巫师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还相信巫师么?”
我作为导演的第一步工作是调研和选材(读相关主题的书和资料、咨询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专家)。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还相信巫师么?"
我的大致感觉是:巫师现象很可能在比较偏僻的农业地区仍会存在。以这个假设为起点,我决定去诺曼底地区的奥恩省(Orne)做进一步的调研和选景,选择这个省是因为那里是传统的农业地区,人口稀少、相对比较封闭。我和同事Stéphane(片中的采访者)一起去奥恩省的偏远村庄找当地人访谈。在这个过程中,一位被村民们含沙射影地指责为“巫师”,遭到村民们孤立的女性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位女性本来和她女儿的婆家关系很好,后来突然被这个婆家认为是“巫师”,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孤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她真的是巫师么?我们决定以她的经历作为这部纪录片的主线,通过采访当事人和旁观者来了解当地人对“巫师”的看法。
第二步是文字准备。前面我已经提到过,纪录片和故事片从技术操作角度看程序基本一样,以我拍摄这部纪录片为例,调研和选材工作结束后的第二步是文字准备,相当于拍摄故事片时将剧本转化成具体的一个个场景的描述文件:采访谁?在哪里拍摄相关的采访?问些什么问题?穿插拍摄哪些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可以为采访内容增添什么样的气氛?等等。
第三步是实地采访和拍摄。我们采访了当事人:被称作“巫师”的女性和指责她是巫师的亲家人,各自陈述自己眼中的“现实”,接下来采访其他的村民,既有不置可否的,也有含含混混认可的,也有激烈反驳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都表现出一种忧虑(比如惶惑的眼神似乎是对这个话题带有一定的恐惧感)。这部纪录片全长只有30分钟,我们为此拍摄了大约300分钟的采访记录和大约60分钟的当地自然景观拍摄。
第四步是选择和编辑。纪录片的目的是客观地展示现实,而不是对现实好坏做出评审。尽可能保持“客观”意味着我们在选取采访问答时不能只选某一个态度的,而是要包括不同观点的;故事片中景观选择是为故事内容服务的,纪录片也是同样的原则。我们通过采访感觉到“巫师”这样一个话题往往给人带来担忧、惶惑,让人感到不自在甚至有些恐惧感,所以我们选择的景致主要是当地荒芜的丘陵和石墓、动荡的河流、古老的方尖碑、老教堂、村外孤立的老农场建筑等,而音乐的选择也是和景致选择一样,都是为了衬托出一种“忧虑和神秘”的气氛。
如何选择排列采访内容?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这里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首先是客观性,也就是说不能只选择一个态度的,而是要有代表性地选择不同态度的人的观点;其次,从技术角度看要尽量保持一定“悬念”,让观众愿意看下去(这是故事片制作中面对的同样问题)。所以我们没有一上来就采访被指责的妇女,而是从其他旁观者开始。首先是那些态度不很明确的旁观者(那些说“我不清楚这个事情”,“这个不好说呀”的人,等等);接下来先听这位妇女本人讲述她被村民孤立的痛苦情况,指责她的人的解释;最后才听这位妇女的解释。这样一步步带着观众去了解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