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配乐师:导演的创作伴侣
发布时间:2024-12-1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音乐是一种相当抽象的艺术形式,电影配乐师需要将导演们抽象的想法用音乐实现出来,他们往往本身就是出色的音乐家,对音乐的创作常常有惊鸿一笔,赢得广泛的尊敬。好导演往往会幸运地找到那些与他们创作理念契合的音乐家,将自己的理念交由另一个充满创作能力的人用抽象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为电影赋予音画结合的情绪感染力。有的音乐家是看了粗剪片后就开始工作,有的则坚持看完精剪片再作曲,甚至个别时候配乐音乐家只听了导演几句对电影的叙述,脑海中的灵感竟然可以与成片天衣无缝地结合。

在20世纪末杰作频出的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是这个行业的伟大奠基人,他的音乐作品精于发挥交响乐的丰富多彩特性,挖掘每一种乐器在特定片段的使用,擅长配合影片悬念性风格,用音乐节奏营造步步进逼的氛围,推动影片情节发展,一步步将观众带入情绪高潮。从《星球大战》广博而深邃的开场曲目,到《夺宝奇兵》欢快昂扬的进行曲,再到《哈利·波特》奇幻玄妙的主题曲,以及和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无数次精彩合作,是无数观众过去的深刻记忆。

进入21世纪后的重要配乐师则以汉斯·季默(Hans Zimmer)为代表,他的创作理念前卫而新颖。在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后,汉斯·季默开拓性地将重点放在电子合成器和传统交响乐的结合上,无论是对新音色的探索、还是对音乐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推动了好莱坞音乐在21世纪的转型。在很多电影中,汉斯·季默糅合了电子乐的炫丽紧凑和交响乐的气魄磅礴,在旋律上情感丰沛,常常伴有动人心魄的能量释出。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下汉斯·季默的风格多样而多产。同样是发生在非洲大陆的影片,《狮子王》与《黑鹰坠落》虽然都运用非洲音乐为元素,但汉斯·季默在《狮子王》中选择用非洲土著的民乐表现广袤与万物茂盛而在《黑鹰坠落》里则选用阿拉伯和非洲传统的拉巴卜和乌德琴等弹拨乐器与电子乐结合,营造枪战中的紧迫感。同样是有关日本的电影,《最后的武士》使用打造刀剑的铸铁声与男性齐吼声表现雄壮,《珍珠港》则用日本传统乐器尺八和太鼓表现战云密布与偷袭前的准备。你或许还可以听一听他配乐的《功夫熊猫》和《加勒比海盗》,这些配乐段落都成为各自影片的点睛之笔。

而汉斯·季默合作最多的导演当属克里斯托弗·诺兰。诺兰每一次精彩的影片都少不了汉斯·季默的协助,无论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前传》系列,还是《敦刻尔克》。二人发明了一种名叫“谢泼德音调(Shepard tone)”的音画结合效果。从《盗梦空间》开始,二人就利用人类的听觉错觉进行创作。在这种音调中,观众感觉音调在一直一直上升,实际却是螺旋前进效应,始终没有超过合理范围。并用这种方式交织影片后半部分的多线叙事,绝对掌握着影片情绪和节奏,最终汇聚在电影临近结束时的高潮,产生“紧张到舒展”的愉悦视听享受。

我们以电影《星际穿越》为范例讲解下。谢泼德音调由几段分开又是单独连续的音调组成,这些音调之间由一个八度音阶隔开。随着音调的升高,最高八度的音调逐渐淡出到无声,中间的八度始终较为响亮清晰,而最低八度的音调逐渐淡入从无声到有声。当三组同时响起时,我们始终会听到两种音调同时升起,大脑逐渐被这种声音迷惑,不断循环。这就像声音界的发廊灯,看上去线条不断上升,其实还是在原地。影片中的代表配乐片段就是《原野追逐》(Cornfield Chase),汉斯·季默选用管风琴演奏这一段,从最初循环的滴答答声到最终的庄严雄伟,抽象地表达时间概念,再结合影片中父亲在五维空间中将信息传达给女儿的宏伟场景,震撼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