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像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那样对今日动画艺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约翰·拉塞特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早年曾受雇于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传统绘画部制作动画影片。拉塞特受到早期电影《创》(Tron,1982年)和《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年)中计算机合成(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效果的启发,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计算机动画的热爱使拉塞特迅速与其老板产生了分歧,迪士尼将这一新型动画视为威胁。20纪80年代的迪士尼正是陷入危机的时期动画部新老断代,缺乏创新能力。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同拉塞特一样,与迪士尼公司管理层不欢而散,纷纷出走。
离开迪士尼后不久,拉塞特就被精于视觉特效的卢卡斯影业(Lucasfilm)的计算机图形设计部门聘用。正是在卢卡斯影业工作期间,拉塞特开始全面研究当时还是突破性技术的计算机合成动画。他协助创作了一部名为《安德鲁和威利冒险记》(The Adventures of André&WallyB,1984年)的短片,使之成为首部计算机合成角色的电影。
1986年,卢卡斯影业电脑动画部门被史蒂芬·乔布斯(Steve Jobs)的苹果公司收购,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现在我们熟知的皮克斯(Pixar)。
在皮克斯公司出现的最初几年里,约翰·拉塞特和一帮富有才华的年轻人一起,潜心钻研技术。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解决电脑三维动画最需要开拓的特性:材质感。材质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它经常通过颜色、透明度、光泽、纹理等元素来描述。比如人眼可以轻易辨别出木材与金属质感的不同,我们在观看三维动画时也需要这样的视觉感受。正是有了材质感,电脑三维的虚拟世界才会和真实世界一样缤纷多彩,而动画的魅力在于我们不但能模拟真实的事物,更能将人为创造的虚幻世界形象化。
皮克斯早期的实验短片就是在材质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最著名的像《顽皮跳跳灯》(LuxoJr.)和《锡铁小兵》(TinToy)。最终,跳跳灯成了皮克斯的吉祥物和形象代言,而《锡铁小兵》成为首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电脑三维动画。
1995年,约翰·拉塞特和皮克斯工作室凭借电影史上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三维打造的动画人物第一次成为主角,以及生动可爱的故事,深受各地影评人和观众的喜爱,巨大的票房与荣耀的奥斯卡特别成就奖让这部动画长片获得了商业与艺术的双重成功。《玩具总动员》的创作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体验动画的方式,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甚至最终推动了奥斯卡专门设立最佳动画长片奖。
制作电脑合成动画的过程涉及很多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和功能。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艺术家们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建造人物和环境的数字模型。然后,再用一种被称为关键帧的技术,不用为人物创建每一个动作,他们只需拍摄最重要的画面。一经完成拍摄,计算机就会自动填充艺术家没有创作的空白部分。像这样的技术表明,计算机生成的动画比传统形式的动画速度更快,造价更低。
因此,在《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之后,皮克斯又继续制作了更多热映的计算机合成电影,从2007年开始,吸收了更多传统真人电影创作经验的皮克斯工作室,愈发成熟,相继推出了《美食总动员》(Ratatouille,2007年)、《机器人瓦力》(WALL·E,2008年)、《飞屋环游记》(Up,2009年)、《玩具总动员3》(ToyStory3,2010年)、《勇敢传说》(Brave,2012年),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十年六夺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伟业,影片更是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叫好又叫座,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