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动作片和武侠片里看到角色飞檐走壁,当然,我们都已知道这项特技叫作吊威亚。吊威亚就是吊钢丝绳的意思,“威亚”就是从wire(钢丝)这个单词音译过来的,这是拍打戏时一种保护演员的措施。
早期香港动作片中,为了不让观众看出钢丝的存在,电影制作者们会使用非常细的钢丝来拍摄,演员如果未受过专业训练就会有崩断钢丝的可能。因此吊威亚会由专业的动作演员控制与执行。直到电脑技术较为成熟后,才可以通过后期去掉更粗钢的丝的。但对于成龙等香港电影人来说,用后期处理还是以美国动作片为主,香港人还是认为传统的细钢丝更为实用。
当然,香港电影人依旧喜欢传统细钢丝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们注重现场的动作设计。轻便的细钢丝可以帮助他们玩出更多的花样,如一脚踢飞其他人,显示出这人脚力很强,这就需要现场使用细钢丝。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小技巧是,很多被击倒的角色实际上是鞋内穿了钢丝。单靠另外角色击倒他显然需要很大的力量,被击倒的角色也不能自己去摔倒,会显得很虚假。而鞋内穿了钢丝后,只需镜头外的工作人员一拉钢丝,他就可以很自然地摔倒,十分真实。
但是随着动作电影越来越追求高难度与强烈刺激场面,更加复杂的场景需要粗钢丝或者同时布满许多细钢丝,这时就要用到后期去除的电脑技术了。
飞车特技也同样是香港电影人所擅长的。美国动作片《速度与激情》系列那样的飞车大场面?别看声势浩大,基本的特效原理都来自同样的技巧。电影《我是谁》中,有一段精彩的市区内汽车追逐:汽车在狭窄街道内的横向漂移行驶技巧,其实就是在汽车四轮下放好托车,由电影工作人员一起拉动钢丝完成的。汽车侧翻打转?同样是下面放置圆盘的功劳。而更多的飞车特技,都需要专业的飞车司机来完成,他们精准的技巧保证了汽车以什么样的速度和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请成龙代言了足足30年的时间,成龙许多电影中参与飞车特效的汽车都是三菱。三菱公司也许就是希望电影观众这样联想:能在成龙电影激烈的打斗后还“皮实耐用”的汽车,想必质量是非常的好。
总之,电影中这些精彩的特效其实都是由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制作者在无数次实践中发明出来,是集体创造出来的结果。除了电脑技术的更加广泛应用,今日的动作片的基础特效原理和成龙时代的动作电影并无二致,成龙和他的“成家班”以及香港动作电影,依旧活跃在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