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科幻片简史
发布时间:2024-12-1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人们的非凡想象力,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科幻电影以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一路走来经过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里,许多科幻精品横空出世重写电影历史,推动着这个独特的片种不断地创新发展,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众多科幻电影所掀起的文化热潮,也成为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感的基市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其他艺市门类更完整的、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忧。”

——美国电影理论家约翰·巴克斯

乔治·梅里埃根据凡尔纳科幻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片”。影片创造了充满幻想色彩的服装和布景,电影中太空舱击中月球脸的镜头是已知最早的定格动画。但影片脱离不了戏剧的舞台造型,也没有镜头的变化,影片的颜色也是由手工上色的。

《大都会》(1927年)

无声电影时代重要作品,导演弗里茨·朗通过这部影片反映社会问题。影片中出现了对未来城市景观的想象、地下城市、机器人形象和机械手臂的设计等,并且首次使用大量微缩模型展现巨大未来都市场景。特技采用舒夫坦方法,将放置在摄影机前面的镜子上所反射出来的景物(实景、绘画、模型或照片),与摄影机前面的直接拍摄对象用一次曝光合成在一个画面中。

基于当时的美苏争霸的状况,这部影片开始萌发了对科技一定的思考,尤其是影片中外星人放出强光、枪支在闪光中消失的场景,成为那个时代惊人的特效。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影片显得廉价与小气,真人穿戴道具服扮演的外星人也动作僵硬,全片看起来只是在传统好莱坞影片中加入了外星噱头。

科幻片简史《2001太空漫游》(1968年)

科幻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宇宙衡量上,堪称壮丽成功”。库布里克邀请科学家,基于当时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最前沿科学依据制作本片,令影片精准地预言了数十年后的多项科技成就。全片风格宏伟,科技感与未来感十足又看起来十分真实。影片没有计算机辅助,所以大量时间用于制作特效镜头,成功尝试了许多新特效的探索,包括创造太空失重场景。

《星球大战》(1977年)

影片开始少量地使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效果镜头,模型制作、蓝绿屏拍摄和遮景绘画技术大规模使用,并构建了完整的世界观,产生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但早期的《星球大战》电影模型运动由逐格方式拍摄,缺乏流畅;运用后期反复曝光技术制作的光剑效果无法满足演员实现更灵活的打斗场面;使用蓝绿屏拍摄技术的密林追逐中,也由于缺乏电脑模拟影像技术,前后景反差很大。

《星际迷航:无限太空》(1979年)

比《星球大战》更具科学性,更注重强调对宇宙的科学探索精神。该系列首次提出“曲速引擎”的太空飞船概念;它曾预言的技术,比如手机和Google眼镜都已实现。

《外星人E.T.》(1982年)

影片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外星文化。本片一改文化中人类与外星人此前水火不容的关系,用前所未有的亲情手法表现科幻这一印象中冰冷的主题。本片也被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科幻电影之一。

《回到未来》(1985年)

该系列提出了“平行空间”的概念。这部电影首次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了某种互动:过去时空中的改变,将彻底改变未来的一切。电影讲述了如何利用时空穿梭,去更好的改变与经营现在的生活,探讨“变”与“不变”。

《侏罗纪公园》(1993年)

电影特效CG形象塑造到此已经完全成熟。影片将科幻特效与道具巧妙结合,并有古生物学家指导,在银幕上呈现出了十分真实的恐龙,带动了恐龙在流行文化中的影响。

《黑客帝国》(1999年)

1999年诞生的《黑客帝国》,第一次将现实与虚幻、真实与梦境之间的迷惑展示在人们面前,包括对人类与超级计算机对抗,智能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的疑问,对虚拟世界的展望;以及后来被人们反复提起的“子弹时间”特效。虽然有很好的CG,但形象表演尚未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生化危机》(2002年)

改编自知名电子游戏系列的电影,体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对未来生化武器、医药科学与药物滥用的担忧。

《阿凡达》(2009年)

21世纪科幻电影代表作之一,表演捕捉堪称科幻电影史的一个里程碑。首次使用成熟3D立体摄像机摄制,并大规模使用3D立体放映的院线电影。从《阿凡达》之后,全球的电影院步入3D立体观影时代。影片全球票房27.88亿美元,迄今仍为影史第一。

《第九区》(2009年)

第一部采用“伪纪录片”风格拍摄的院线科幻电影。影片在剧作上首次将人类与外星人调换,外星人因星球被毁变成难民,沦落在地球,在临时避难所像流浪汉一样度日。是一部风格写实又充满新鲜感的独特科幻片。

《盗梦空间》(2010年)

首次讲述侵入梦境与梦中梦的真人科幻电影,并在影片中展示了大量心理学描述的奇观场景。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向大众展现的、最复杂的一次非线性叙事科幻电影。

《猩球崛起》(2011年)

用21世纪全新技术讲述1968年《人猿星球》前传的故事。影片将演员的表演转换成动物的“表演”,开创了新的电影表现形式。

《复仇者联盟》是这一系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钢铁侠是动作捕捉与CG技术结合;最后的纽约大战,全是蓝绿屏拍摄与CG技术结合。仅仅十数年发展,CG技术就从《黑客帝国》时期的肉眼可辨到现在的真假难辨,逼真程度已经极高,成功“骗过”了全球的电影观众。

影片突破以往科幻片对失重环境展现的局限性,运用科技成就,将人与物品、舱内舱外的失重效果都可以表现出来。影片首次使用特制灯箱解决了科幻电影中太空环境布光问题,达到了逼真的效果;包括首次解决了人眼对模拟宇宙光的反射问题。影片是近些年来CG技术使用率极具突破的一次尝试,在大多数场景中,除了演员面部,其他都为CG技术制作。

人工智能、未来人类,这些影片与科学家同时在思考的问题。《机械姬》的导演亚历克斯嘉兰形容影片中的“未来”相距我们只有“十分钟远”,并如此说道:“如果Google或者Apple的工程师明天就宣布他们制造出了像片中艾娃那样的机器人,我们会很吃惊,但也不会太吃惊。”

黑洞、奇点、五维时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影片虽然涉及了大量现代宇宙学和物理学理论,但影片背后却有着NASA科学家排着队向你解释。这是科幻电影史上迄今对黑洞、奇点和五维空间等概念最严谨的一次银幕呈现。

《火星救援》(2015年)

影片集合了新世纪后人类对火星探测的所有最新成果,依靠大量的科学依据展现了一名因事故遗落在火星的宇航员科学家如何获得自救与被救。影片中所展现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源、行星农场、离子推进器和人造重力也是NASA正在研发的未来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