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名字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在天空中,永恒不变。最早的星图在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埃及就已经被绘制出来。人们一直用位置固定不变的恒星做参考,追踪行星和太阳的移动。
恒星真的恒久不变吗?在古代中国,人们曾发现会有“新”恒星突然出现(其实这是某颗恒星的亮度突然增大)。他们把这种突然出现,数天后又消失不见,如同临时来做客的星称为“客星”,如宋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的“天关客星”(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一颗超新星)。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在1572年也观测并记录下了一颗“新”恒星(同样是一颗超新星)。
除了突然出现的“新”恒星,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些亮度会周期变化的恒星。1596年,德国天文学家大卫·法布里奇乌斯(David Fabricius)在鲸鱼座发现一颗恒星的亮度在逐渐变暗,直到无法观测。数年后,他又观测到了这颗本以为消失了的恒星,发现它的亮度是周期变化的。这是天文学家发现的第一个周期变星,被命名为“米拉”(拉丁语是“不可思议的恒星”)。166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杰米尼亚诺·蒙坦雷(Geminiano Montanari)发现英仙座的大陵五也是一颗周期变星。之后的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恒星亮度被发现存在变化现象。看来,恒星至少亮度并非恒定不变。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发现天空中三颗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南河三和大角星的位置与古希腊天文学家的记录不符,而且这个差异非常明显,以至于无法用人肉眼观测产生的误差来解释。哈雷提出,这是因为恒星本身是运动的,也就是“自行”。恒星的自行幅度非常小,所以看上去像是固定的。而望远镜的出现让天文学家可以更精确地观测恒星的位置,进一步证明恒星是移动的。
可见,恒星不论是亮度还是位置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但我们出于习惯和与行星的对比,还是会这样称呼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