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人类很早就开始思索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早在古希腊时期,阿那克萨哥拉和阿里斯塔克就先后提出,那些遥远的星星实质上和太阳一样都是炽热的火球,只是它们到我们的距离要比太阳远得多,所以看上去才是微弱的光点。
这种接近事实的猜测过于超前,因此基本上被无视了,直到过了大约两千年,意大利学者焦尔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才再次提出了类似的理论。大约同时期,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在1609年开始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他发现即使在望远镜中,恒星仍然是一个光点。他认为这说明恒星的距离非常遥远,因此恒星本质上与太阳相同是可能的。
不论布鲁诺还是伽利略,都没有证据表明恒星和太阳一样,但至少在当时,科学家已经开始严肃地考虑这种可能性了。
科学家已经意识到,测出它们的距离是判定的关键。如果把太阳拿到恒星所在的位置,看起来会跟恒星一样黯淡,那恒星显然就是遥远的“太阳”。
终于,在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塞尔(Friedrich Bessel)成功地用视差法测量出了天鹅座61星的距离。视差法利用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观察恒星时的角度差异。贝塞尔发现天鹅座61星到地球的距离大约为100万亿千米,也就是11光年。这么遥远的距离,我们足以将火热明亮的太阳视为是一个小光点。
在贝塞尔成功测量后仅两个月,英国天文学家托马斯·亨德森(Thomas Henderson)也测量出了半人马座α星的距离。虽然比天鹅座61星近,但也是4.3光年这样遥远的距离。
至此,天文学家终于可以断定,恒星本质上与太阳是一样的。而研究太阳,同样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他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