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
基于杜威和皮亚杰的思想,1986年,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Clasfield)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届数学教育心理学会上发表了题为“合成单位及构成它们的运算的研究报告,支持这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就是认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运用于教育实务,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通常来说,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老师按照教科书进行讲解、指导;学生需要完整理解定义和概念,背诵一些法则(如乘法表),做大量的习题,定期通过测试并按照正确答案进行评估。
而建构主义认为,不应把学习看成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协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要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获得新的认知。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背诵并练习无穷无尽的公式,而往往是围成圈子进行讨论,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讨论,他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跟随学生的问题、兴趣,引导他们就这个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如此一来,不仅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建构知识,老师也必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教室沟通由单向的“接发模式”转化为双向的“回馈模式”。这样看来,建构主义不但对数学,而且对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有正面的意义。
在这样的教学机制下,数学不再枯燥痛苦,而是富有挑战性、刺激性,甚至很有趣的。学生们某天可能会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第二天他们就可以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989年9月,布什总统参加了美国历史上的首个教育峰会,承诺到2000年将使美国学生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成为世界第一,并呼吁通过设立全国教学标准来提振教育。由于刚刚发表的NCTM标准倡导了新的教育理念,又符合“社会公正”的思想,各界都寄厚望于这个国家的数学教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