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近视眼及其治疗
发布时间:2024-12-11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的近视眼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数量快速增加,引起医学界普遍关注。有些医学专家甚至提出“近视眼流行疫情”这样的概念!2016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研究人员分析估算:按照目前近视眼发展的速度,在2050年的时候全球近视眼人数会达到60亿,也就是说地球上一半的人口都受到近视眼的围扰,其中大约9.38亿属于高度近视。

眼睛结构和视力形成

人类的眼球接近圆形,前后直径大约23毫米,被称为眼轴长度。它是衡量眼球大小的标准。眼轴是从角膜中心凸点到视网膜中央窝点这条中轴线。它的起点(角膜)是眼睛接收光线的第一层,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的视网膜是眼球感受光线的最后一层。

当光线抵达我们的眼睛时,首先要穿过角膜层和虹膜层。位于虹膜中央的瞳孔类似照相机光圈,可以调节进光量。眼肌和眼球中部的透明体(包括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起到将光线传递到视网膜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光线先后经过几次折射。假如观测物体距离眼睛比较近,人眼会调节环绕眼球的睫状肌紧张而往内收缩,让晶状体悬韧带略微放松,晶状体会变凸起,产生聚光作用。相反,假如观测物体距离眼睛比较远,晶状体就会趋于扁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清楚一个物品的原因。

眼睛的正常调节功能让我们可以看清楚一定距离之内的物品。10厘米左右是我们能看清的最近距离,就是眼科医生所说的视力近点;而我们能看清的最远点叫作视力远点;这两个点随着年龄的变化会有所不同。

眼球变形

我们看正常距离的物体时,成像落在视网膜上。当物体距眼睛很近时,它在眼中所成的像将移到视网膜后面,此时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模糊的。为了看清楚物体,眼睛收缩睫状肌,让晶状体变得更凸,从而形成更强的折射,让物体的像回到视网膜上。如果长期用眼看近物,睫状肌将痉挛,暂时失去放松的能力,从而形成假性近视。时间久了,睫状肌的痉挛将会刺激眼轴拉长(器质性变化),从而形成无法逆转的真性近视。

近视眼的眼球出现变形,呈椭圆形,眼轴长度增大,也就是眼球变大。因此,正常情况下本应当是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对近视眼来说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看远处的图像感觉模糊,但是看近处的图像并不受影响。如果你看电影的时候需要眯眼才能看清字幕,或者开车的时候需要眯眼才能看清路边的指示牌,那你显然是有近视眼的问题了,有些近视眼患者还会出现头疼、眼部酸痛或者泪多的症状。

说到近视眼人数剧增现象,亚洲是个重灾区。近期统计显示,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里15~20岁的人群中近视患者高达80%,而欧洲25~29岁人群中近视比例是47%。除了近视人群的增加,近视加重的速度也很惊人。近视患者平均每年会降低1D(1个屈光度),也就是眼镜需要增加100度。屈光度是通常用来体现视力问题程度的单位,它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的距离成反比。通常,6~18岁是视力变化较快的时期,假如一个孩子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近视而不做矫正,那么他到18岁的时候有可能会达到1200度的严重近视,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