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色彩缤纷!客厅里那束粉红色和亮黄色混合的玫瑰花,妈妈穿的藏蓝色套衫,沙发的天蓝色罩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么多不同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周围环境,辨认不同物品,描述观察细节。
视觉能力当然不是人类特有的,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有视觉能力。动物的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人类有一定差别,即使是人与人相比,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所看到的也不一定相同。
我们为何能看到身处的世界?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什么方面?而带着世界的这些特质的信息是通过一条什么样的路径到达我们大脑的深处,进入我们的认知中心的?
这得从光线射入眼睛的那一刻说起。
光线以波的形式传递,可以通过不同的波长来分辨,这就类似我们看到的海面上的层层波浪,浪尖之间的距离就是波长。可见光(可被人眼感知的光)的波长约在390~700纳米。一般的物体自身并不发光,当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时,光线被反射,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该物体。该物体反射一定波长的光波,同时吸收该波长以外的光波。反射光波的波长决定了物体的颜色,比如,草反射绿光,所以草看起来就是绿色的。
现在光线进入眼球了,它经过角膜,穿过瞳孔,再由晶状体折射汇聚,投射到视网膜上。
瞳孔是一个能够扩大、缩小的圆孔根据光照强度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量。光线强烈的中午,瞳孔会缩小;漆黑的夜间,瞳孔会扩大到最大程度。这就是生理学家所说的瞳孔对光的反应。如果我们想观察瞳孔对光的反应,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拿一面镜子观察眼睛,同时调节室内灯光的强弱,这样就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瞳孔的变化。
角膜和晶状体的调节作用让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图像。睫状体通过晶状体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以舒张和收缩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假如物体距离很近,晶状体的形状变凸出;假如物体距离较远,晶状体则变得比较平。正是晶状体的这个功能让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处的物体,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
角膜、瞳孔和晶状体的有效工作还需要得到眼肌和眼内玻璃体(填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的辅助,光线才能够到达位于眼底的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