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传统民居里的节能
发布时间:2024-12-09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之所以风格各异,除了跟文化习俗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因素。古代虽然没有节能房的概念,但是为了居住舒适,传统民居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对房屋朝向、形状的合理设计,达到了一定的节能效果。这些我们今天仍可借鉴的设计被称为“被动式节能房”。

天然材料保证冬暖夏凉

中国的珠江三角洲临海,历史上以养蚝为食。当地人用蚝壳作为主要材料,以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春捣而成的灰浆作为黏结物,造起了一堵堵“蚝壳墙”。凹凸的蚝壳像百叶,在岭南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在外墙上投下大片阴影,起到了遮阳效果,节材节能又美观

在科技和交通都不发达的时代,利用当地盛产的自然材料建造房屋,即使废弃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而且没有现代的交通运输产生的能耗。在陕西和山西的黄土高原上,当地人直接在黄土形成的壁崖上挖洞,再在洞内用砖或石头砌成墙,抹上黏土,防止坍塌。黏土的热惰性很好。热透射率低,能够很好地储存热量。依山而建的窑洞,就像穿了一层厚厚的“外套”,冬暖夏凉。最早的窑洞在4000多年前就出现了

特鲁洛是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地区常见的一种民居,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特鲁洛是史前建筑技术中无灰泥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从附近地区采集来的石灰石经粗糙堆砌,撑起金字塔形、圆锥形或球状的屋顶

17~18世纪,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北欧木材告急,冰岛人于是把目光转向了草皮。冰岛气候潮湿,有大片草原,草原上的禾草根部厚而强劲,能够维系住泥土而不至流失。人们把草皮切成方块,做成草皮砖,铺在木结构的房顶上,并用草皮砖垒墙。这种会“呼吸”和“生长”的房顶和墙不但具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而且透气性也不错。

修建草皮屋的关键在于房顶的角度:太平的话会导致雨水堆积,房顶因无法承受雨水的压力而坍塌;太陡的话雨水流失过快,导致禾草枯死。传统的冰岛农庄多由几座小草皮屋组成,用一条走廊相连。这条走廊是进出农庄的通道,中间设置火塘,作为客厅和厨房。卧室建在离大门最远的地方,这样,室外的冷空气先在客厅里被“暖过身”才进入卧室,卧室里也就没那么冷了

利用结构设计巧妙通风

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民居采用大而深的屋顶,不仅制造阴凉,还能阻止热空气直接侵入。房顶角度陡峭,使雨水快速流过。房屋建在木柱之上,既可以避免潮湿,又能良好通风,带走房间底部的热气。图中这种吊脚楼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西南部都很常见

利用空气进行隔热

土壤是一种热惰性很好的建筑材料,图中为云南哈尼族的传统“蘑菇房”。墙体用生土或土坯砌成,约有半米厚。据测试,这种房屋夏天时的室内温度比室外低5~7℃。房顶厚厚的茅草同样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

空气本身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隔热材料。在冬季严寒而又漫长的中国东北黑龙江,有的民居会在房屋的北面设置贮藏间或隔间,除了提供堆放杂物的空间,也在北外墙与居住空间之间形成空气层以防寒保暖。老式民居屋顶和房间之间的空气层,在北方能够缓冲冷空气的直接侵入,在南方则能抵挡日照产生的热空气

干旱炎热地区的传统民居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以保证房屋能相互遮阴,街道也置于建筑物的阴影中。房屋通常是多层的。一楼为起居室,白天日照强烈时,由于上层建筑的抵挡,这里温度最低,人们就在这里活动,晚上降温后则可到二楼歇息入睡。此外,能够储存热量和水分的石头,在寒冷地区和昼夜温差大而干燥的地区,都是常见的建筑材料

这种房子的墙体比屋顶高,墙上的开口对着风向,便于把风引入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