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火星比地球远离太阳,所以从地球发射探测器到火星,对于绕日轨道来讲,是从低轨道转向高轨道。德国物理学家霍曼在1925年首先提出了一种最节能的方法:探测器在原先轨道1上A点瞬间加速后,进入一个椭圆形的转移轨道2,而这个椭圆轨道的远日点B点正好和高轨道3相切。探测器抵达远日点B点后再瞬间加速,进入另一个圆形轨道3,此即为目标轨道,也就是我们这个讨论个案中的火星轨道。
霍曼转移轨道只是给出了一个在低轨道和高轨道之间转移的方法。由于地球和火星都在不停运动中,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一直在变化,所以,要使探测器到达火星轨道时,火星正好路过那里,探测器轨道的设计,就需要考虑行星的当前位置和运动轨迹以及探测器的速度和重量。就像在足球比赛中,中场队员一脚长传,前锋队员立马赶到,这要考虑前锋当时的位置、速度和足球的飞行速度。只是轨道设计比足球比赛更难,因为探测器到达火星轨道不能太早,探测器也不可能在轨道上等火星;当然也不能晚到,否则火星早就“绝尘而去”了。
上图为1964年美国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的轨道过程。图中分别标出了探测器发射时地球和火星的位置。地球、火星和霍曼转移轨道上的一格代表一个月时间。探测器在1964年11月28日发射,此时,地球、火星和太阳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火星稍微超前,地球略微滞后。探测器经过两次加速后,于1965年的7月15日到达火星轨道。在这个方案中,从发射到抵达预定轨道需要228天。这个轨道的设计,经过科学家精密计算,考虑了地球和火星的位置、它们的公转周期和轨道、探测器的飞行速度以及霍曼转移轨道的参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电影《火星救援》里,当地面站的航天局官员知道马克还活着但给养不足时,非常着急却无能为力,因为此时地球和火星早已不在较佳的“传接位置”了,重新发射一架太空船到达火星需要的时间将远远超过400多天,根本来不及救援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