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烹调太阳系—太阳系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发布时间:2024-12-06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在46亿年前,在太阳内部的高温和高压下,氢原子核不断发生聚变反应生成氦核,同时释放能量

星云盘中的引力作用持续而强烈,气体和灰尘颗粒被不断吸入并相互加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热量。核心区域的温度逐渐达到1500万℃。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内核开始产生核聚变反应。一颗恒星就这样形成了,这颗恒星就是我们的太阳。这时候的太阳系,就像一个煎荷包蛋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和300多颗卫星,它们都围绕太阳有序运转。但是,这样有序的系统,起初并非如此,而是经过了一段漫长又:激烈的演变才形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太阳系的天体,都是早期混沌状态的幸存者。

太阳形成后,大量远处的星际气体、岩石和冰封碎片,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在太空零重力状态下,尘埃颗粒不会四散悬浮,而是会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聚成一团,相互碰撞,聚集成更大的尘埃团,接着形成岩块、巨石。巨石越大,引力就越强,它开始依靠引力吞噬周围的一切,从而越长越大,这一过程在天文学中被称为“吸积”。行星形成时代结束后,太阳系有50~100个月球到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这时候的太阳系,就像一个葱花煎荷包蛋,那些“葱花”就是行星胚胎

行星之间的撞击减少了幼年行星的数量,同时撞击后的残骸又成为幸存下来的行星的一部分。最终,历经了大量的毁灭与碰撞后,融合成了现在的八大行星。一些小的天体被行星俘获,成为卫星,还有一些成为小行星或者彗星。因为太阳的温度极高,靠近太阳的原始行星只可能是石质的,而远离太阳的原始行星上,有比较轻的气体或冰

由混沌的星际云团塌陷收缩而成星云盘,中央聚变而成太阳;余留的物质因吸积而成行星;最后经过撞击、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它们与太阳一起组成了太阳系。现在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和300多颗卫星,它们都围绕太阳或行星有序运转,它们都是早期混沌状态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