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5日,20世纪最大、最复杂的行星探测器“卡西尼”号飞船携带探测器“惠更斯”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将近7年、航行距离为35亿千米的孤独寂寞的长途奔波后,“卡西尼”号终于在2004年7月1日顺利进入土星轨道,成为首个绕土星飞行的人造飞船。
地球距土星只有12.5亿千米,但“卡西尼”号却走了35亿千米的路程,这是什么原因?原来它要先两次掠过金星,而后又掠过地球和木星,最后才踏上去土星的行程。
“卡西尼”号探测器长6.6米,宽3.9米,总重将近6吨,相当于3只成年大象的体重。飞向土星,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是逆着太阳引力场飞行,即使是目前最强大的火箭也无法把这个庞然大物直接送达土星。怎么办呢?科学家从牛顿力学的“藏经阁”找到了“秘籍”—“乾坤大挪移”:从金星、木星等行星那里“借”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个“乾坤大挪移”的奇妙过程吧。
发射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号发射升空,以12.4千米/秒的速度摆脱地球引力向太空飞去。但“卡西尼”号不是对准远离太阳的土星轨道,而是南辕北辙,向地球公转轨道的内侧飞去,因为它要去金星玩一招“乾坤大挪移”。金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作为探测器借力的第一站最为合适。“卡西尼”号被设计为在合适的时候、以适当的角度与金星会合,以“借用”金星的引力。
引力助推的原理
假如行星是静止不动的,当航天器靠近行星时,由于行星引力拉动,会使航天器加速,而当航天器离开行星时,由于要克服行星向后拉的引力,航天器会减速。前面的加速和后面的减速分量是相同的,只是方向相反,因此航天器在经过这个靠近、离开的过程后,速度没有变化。就像骑自行车下坡进入一个上下坡坡度对称的山谷,从谷顶下坡时速度上升,从谷底上坡时速度下降,当自行车回到谷顶时,又回到初始的速度。
现在回到真实的情况—行星自身是在运动的(绕太阳公转),当航天器从图示的角度绕过行星时,除了受行星引力的作用,还受行星运动的拖拽力作用,那么航天器离开行星后的速度,就等手航天器的初始速度和行星速度的求和。当然,这个求和是矢量求和,比较复杂,但是从图示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离开行星后航天器的速度的确是增加了,速度增加的分量约等于行星的运动速度。这个图看着简单,要真正实现引力助推却很不容易,要在特定的位置、以特定的角度进入,在特定的位置、以特定的角度离开,整个过程一定要经过精密计算,面且因为行星是在不停运行申的,考虑到行星的公转周期,这种“乾坤大挪移”在有的行星身上一年只能使用一次,而有的行星几十年才能使用一次!
在星际航行中利用行星的引力和动量改变探测器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在没有任何动力消耗的情况下对探测器加速,从而继续行程,技术上称为“引力助推”。有了引力助推。就可以像蛙跳一样,不断地从一颗行星“跳”向另一颗行星,因此引力助推又被形象地形容为“引力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