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10月4日人类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起,在随后的将近60年时间里,有数以千计飞行器先后进入太空,本图显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人造的无人和载人航天器,已经到达、环绕或降落在太阳系的每一个大的星球,其中有的已经越过太阳风层顶,进入太阳系外的星际空间
环绕在地球轨道上
项目化 跨学科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
一枚从地球发射的运载火箭搭载着一颗气象卫星冲出地球大气层,它将要把这颗气象卫星送入位于地球上空560千米的轨道。之后,火箭离开轨道,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一般情况下,火箭在重返地球时坠毁。而此时,气象卫星已经到达了它在太空中的预定轨道,将沿着固定的路径环绕地球。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后,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以同样的方式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2015年,共有1071颗人造卫星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工作,这个数字一度达到3000颗。
什么是在轨?
环绕地球的卫星和地球在进行着一场拉锯战:卫星的直线飞出的趋势和地球引力向内拉的趋势。而在这两个力的平衡点,就产生了轨道。让物体保持在轨道上的速度是轨道速度,速度过快将进不了轨道,过慢将坠毁。一定的高度有一定量的地心引力,对应着一定的轨道速度。要想保持在地球上空242千米的高度,轨道速度要达到7.6千米/秒,轨道位置越高,轨道速度越慢。
根据轨道高度,人造卫星分布区域被划分为三个:近地轨道、中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至于卫星要进入哪一个轨道,就要看它执行什么样的任务,想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进入轨道
运载火箭航行到位于地球上空193千米的位置时,便可以释放搭载的物体,比如人造地球卫星。随后,人们便可从地球上进行控制,让卫星进入近地轨道。
许多航天器都位于近地轨道。位于近地轨道的航天器包括了大部分人类送入太空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人造地球卫星通常要执行一项具体任务,例如绘制世界地图或跟踪军事数据等。它们位于距地球表面200~2000千米的地方,以6.9~7.8千米/秒的速度飞行。
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位于距地球表面2000~35786千米的地方,这个位置被人们称为半同步轨道或中轨道。
距地球表面35786千米的轨道叫作地球静止轨道,在这个轨道上的卫星,以3.07千米/秒的速度飞驰,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电视卫星和气象卫星进入的就是这个轨道。不夸张地说,它们的在轨时间可以达100万年之久。
变轨
卫星发射不是一轨到位,而是在环绕地球飞行的过程中经过几次变轨才到达预定的位置。最典型的是霍曼变轨,名称来自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霍曼。霍曼变轨是先让航天器进入低轨运行,然后再通过椭圆轨道送往较高的目标轨道。这种方法只需两次引擎推进,相对地节省燃料。
在轨航天器在正常轨道运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变轨。一方面,变轨是为了躲避“太空垃圾”的伤害;另一方面,由于受地球引力影响,航天器的轨道会越来越低,需要不断地修正。
在拥挤的太空中航行
地球周围的在轨航天器大多数为气象、导航、通信等卫星,现在有1000多颗卫星绕着地球飞行。其中包括以哈勃空间望远镜为首的太空望远镜和巨大的国际空间站。
还有一些专门和国际空间站对接的航天器。人们可以在地球上操控航天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国际空间站上的机器人手臂引导那些无人航天器,让它们在国际空间站的港口着陆。这些航天器带给国际空间站食物、装备以及其他补给品。
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太空修理台也是在轨航天器,可以在太空中开启舱盖,将哈勃空间望远镜、人造地球卫星等太空中的设备拽进舱里的修理台进行维修。不过,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这些太空设备现在只能靠它们自己了。但有私人航天公司已经制订计划,打算制造能进入太空并担负起修理职责的航天器。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卫星不会相撞?实际上,卫星的运行受到地面的严格监视,卫星在发射时,就要保证进入轨道后不会与其他卫星相撞。
2009年2月,曾发生一起一颗美国通信卫星和一颗俄罗斯通信卫星相撞的事件,这是类似事件的首次出现。
如此多的航天器飘浮在地球之外,虽然我们不一定看得见,但是每天都在和它们打交道:从打电话到传输地图信息,再到观察外太空,正是这些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