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将恐龙带进侏罗纪公园
发布时间:2024-12-0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没人见过暴龙走路,更别提跑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相信电影《侏罗纪公园》里一只暴龙能够追赶一辆吉普车并像咬胡桃一样把它咬开呢?

这就是电影的魔力,它能让我们相信那些只在想象中出现的东西。

在最初的《侏罗纪公园》中,电影人在魔法般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点崭新的技术——计算机动画。

计算机动画(有时候被称作CGI或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本质,是利用了一种被称作视觉暂留的现象。视觉暂留指的是我们眼睛的视网膜能抓住的自己看到的简短图像的时间。在图像消失后我们的视觉仍能持续约0.4秒。

这种现象使我们可以制作出运动的幻象。如果你画几张马在奔跑的图画并且每一张分别是马跨步的不同的点,那么当你连续快速看这些图的时候,你会“看到”马在画页中间奔驰。由于视觉暂留,大脑会持续“看到”马在运动,哪怕在每页之间有停顿。

电影制作者就是利用这种动态的幻觉来制作电影的。

电影摄像机记录一组连续的静态画面,然后用足以达到视觉暂留的速度将这些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当这一系列独立的照片以每秒24~30帧的速度播放时,观影者就产生了动态的幻觉。

如何制作出没有人见过的动物的影像呢?

在准备拍摄《侏罗纪公园》之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决定要让他的恐龙尽可能真实可信。他本着两个基本原则来达到他的目的:第一,电影中的恐龙必须在运动时“像动物”;第二,电影制作团队要咨询古生物学家,弄清每一种恐龙可能的运动方式。

为此,他采用了一种被称作“静态拍摄”的传统动画技术,并进行了改进。电影制作中的静态拍摄类似于画一匹奔跑的马。

电影动画制作者会先做出恐龙的3D模型,将这些模型摆出一定姿势,比如说互相打斗,然后拍照,再把这些模型摆成新的姿势,再拍照,这样一直拍到完成打斗为止。然后将这些拍摄的照片按顺序快速播放,我们就能在银幕上看到恐龙打斗的画面了。

《侏罗纪公园》的电影制作者将静态拍摄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了一起。

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恐龙在电影中的形象和运动方式。恐龙团队的一位动画制作者将这一步比作将一个3D打印出来的塑料恐龙再还原,得到基础的计算机数据。

要做到这一点,动画制作者要制作很多电影中出现的恐龙的小模型。然后利用一个激光“阅读器”将模型扫描输入软件。接下来,计算机软件将这些数据处理成将在银幕上出现的恐龙的骨骼框架。这些计算机化的恐龙骨架就可以摆成各种体位并且可以多角度地观看了,省去了调整那些真实的3D模型的功夫。

尽管计算机图像处理有很多优势,但静态拍摄也并没有出局。那些静态拍摄的动画制作者对动物运动的感觉非常有经验,并且恐龙的计算机动画在此前从未尝试过,他们决定保留静态拍摄的动画制作者的经验,因此他们只做了一个“恐龙输入设备(DID)”。

本质上,DID就是实体的3D模型和计算机图像软件之间的界面(想想看一个键座或者键盘是如何能让人进入表格数据或者台式电脑的)。恐龙输入设备就像一个恐龙模型,是一种能进行连接和平衡的机械装置。通过传感器将DID模型的每个部分连接到电脑。比如电影剧本中的恐龙要抬头仰望一只经过的飞龙,那么动画制作者就尽可能真实地把DID模型的头抬起来。传感器捕捉到这个动作并把它发给电脑,然后软件记录下这个动作以备后用。

另外一种实现真实运动捕捉的方法需要动画设计者在空旷的停车场进行操作。

程序中设计的似鸡龙的骨骼用鸵鸟骨作为模板。动画设计者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一群似鸡龙被暴龙追逐得四散奔逃的情景。

在停车场中,摄像机放置在由塑料管子做成的“树”旁边,然后开始拍摄一群动画制作者欢快嬉戏奔跑的画面。就像真实发生的情况一样,一个动画制作者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其中一棵塑料“树”下,甚至绊到的腿甩在树上的动作都被记录到了软件中。动作结合骨骼模板,确保荧幕上奔跑的似鸡龙群的真实性,电影中就出现了似鸡龙摔倒的场景。

静态动画拍摄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给电影中的暴龙、迅猛龙和腕龙以极大的可控性。接下来就是给骨骼框架加上皮肤和肌肉,上色,然后把电脑绘制的恐龙加入到实时拍摄的场景中,成为观众坐下来观看《侏罗纪公园》时看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