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万个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中就有一只……恐龙!千真万确!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浩劫中死里逃生,非但大难不死,还在之后的岁月中不断进化。它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小,大脑却变得越来越大。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开始捕食、大量猎杀大型哺乳动物时,恐龙们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藏了起来。它们把自己打扮成人类,像普通人那样过日子。直到今天,它们的存在仍然是个谜。
根据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写成的几本侦探小说早在21世纪头几年便问世了。这几本小说可谓异想天开,它们都强调了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即使成年人也没有能力分辨真正的人类和那些乔装成人类的恐龙。在恐龙这个话题上试想“假如”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对古生物学家来说也是如此。但和小说家相比,古生物学家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要严肃得多。虽然恐龙是否依然存活这个问题或许无法跻身古生物学家最想解开的十大谜题,但古生物学家们时不时也会争论有没有可能有一种恐龙挨过了白垩纪。
岩石中发现的问题
655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使地球变得一片漆黑,气温骤降,大量物种灭绝。但假如有植被能够躲过这一浩劫,仍旧郁郁葱葱地在地球上生长,又假如鸭嘴龙这一植食性恐龙种群找到了这片草木茂盛的地区生存下来了呢?如果这些假设都成立的话,那么鸭嘴龙或许还没有灭绝。
又或者,假如鸭嘴龙的蛋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正好被埋在温暖的窝里。这样的话,虽然外界的气候寒冷如冬,但那些被埋起来的鸭嘴龙蛋或许可以在被埋起来的这段岁月里继续孵化。当外界气温回暖后,这些恐龙蛋已经孵化成功,这样一来,鸭嘴龙这一恐龙种群就躲过了灭绝的厄运。
这些假设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项惊人发现。一些古生物学家声称在圣胡安盆地的白杨山砂岩岩床中挖出了一些鸭嘴龙化石,从这些化石判断,鸭嘴龙这一恐龙种群并没有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灭绝。更不可思议的推论是,这一恐龙种群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存活着。那么它们到底又存活了多长时间呢?这些古生物学家称,他们发现的这批鸭嘴龙在人们断定恐龙灭绝的时间点之后70万年还悠然自得地生存在地球上。
不过,很少有其他古生物学家相信这一推论。问题出在发现这些化石的岩石上。
人们通常依据埋藏恐龙化石的岩石的年代来判断化石的年代。人们偶尔会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岩石,即第三纪岩石中发现恐龙化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恐龙躲过了灭绝的厄运。
“要证实这一假设(即这些骸骨属于存活下来的恐龙),首先需要排除这些骸骨形成于恐龙大规模灭绝前的可能性,这点很难。”吉姆·法瑟特(Jim Fassett,他撰写的研究报告被刊登在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上)解释道,“在恐龙死亡并被泥沙掩埋后,骸骨有可能经河水冲刷而浮现,然后和年代较近的岩石融为一体。”
陆地发生的巨变和奔涌的水流使化一石从年代较久远的岩石上脱落,散落于年代较近的岩石上,正是大自然能够挪动化石这一事实让相关人士很难向古生物学家证明任何一种恐龙躲过了灭绝的厄运。
为了证明白杨山的砂岩是在恐龙灭绝后才形成的,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研究员观察了一种在岩石中发现的被称为“磁钟”的东西。某些在岩石形成时被岩石吸收的矿物质能够记录下岩石形成那一刻地球磁场的方向及强度。古生物学家正是利用这种记录来判断岩石的形成时间。
古生物学家还通过观察埋在岩石中的花粉来判断岩石的形成时间。艾伯塔大学的研究员发现被挖掘出的化石周围的花粉不同于白垩纪时期岩石中的花粉。
综合地磁分析和花粉分析两种方法,可以强有力地证明,那批从白杨山挖出来的化石属于存活下来的鸭嘴龙。保守估计,它们在人类推断恐龙全部灭绝后的70万年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这是个颇具争议的结论,许多古生物学家仍对这个结论持怀疑态度。”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的编辑大卫·波利(David Polly)说,“但有一件事毋庸置疑,那就是即使恐龙确实没有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全部灭绝,它们在白垩纪结束时的分布已经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广。此外,即使幸存,它们在地球上也没能存活太长时间。”
若大灾难并未发生
假如未曾发生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呢?这也是古生物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一些纯属半开玩笑,但也有一些人在十分严肃地探求这种可能性。不管怎么说,这仅仅是一种猜测,因为几乎所有古生物学家都认同小行星在恐龙灭绝这件事上影响重大。虽然如此,探求这个假设本身仍然很有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生物学家都认为恐龙是行动缓慢的冷血类爬行动物。冷血动物要想让身体各部分正常工作,必须依靠像太阳那样的外部热源。在地球变冷的那段日子里,阳光没那么充足,无法为体型庞大的恐龙充当外部热源。因此,古生物学家就顺理成章地认为,即使恐龙没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绝,地球上周期性出现的冰期也肯定会要了它们的命。
如今,古生物学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认这一点了。反驳的证据包括在地球极地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虽然如今的大陆板块构造与恐龙生存的那个时期不同,但那些成为地球北极和南极的地区无论在今天还是在恐龙时代都要比地球其他地区温度更低,白昼时长更短,日照更不充足。因此,在上述地区发现恐龙遗骸意味着一些恐龙有可能能够适应地球上定期出现的冰期。
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最新研究强有力地表明,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迅速进化,体型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
“事实上,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后,突然间没有其他物种以植物为食了。在觉察到这类食物资源无人享用后,哺乳动物开始以植物为生。如果体型庞大的话,当个食草族更易于存活。”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杰西卡·西奥多(Jessica Theodor)博士表示。
如此一来,哺乳动物在体重上平均增长了近千倍。在与恐龙共享自然资源时,最重的哺乳动物大约只有10千克,而当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后,哺乳动物的体重最高竟涨到了17吨。假如恐龙没有灭绝,哺乳动物可能会永远又瘦又小。
那么,哺乳动物的体重不超过10千克会发生什么呢?如果真是那样,对人类会是件麻烦事。
设想那时的灵长类动物正在向智人进化,那人类的体型会不会只有一只恒河猴那么大?如果真是那样,人类还有没有可能在地球上立足?很可能不能。因为那样小的体型很难让人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部,而比其他哺乳动物都大的脑部正是区别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关键因素。
假设在上述情况下,人类确实进化出了足够大的脑部,与“现代”恐龙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呢?这可能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