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不是一下子就飞上了天的,莱特兄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经过漫长的摸索后,才取得成功的。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投身飞行事业,而是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当他们通过各种新闻渠道,了解到飞行的事情,关于飞行的梦想才逐步产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莱特兄弟先是学习航空知识,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发现在机翼和动力方面,前人已经提供了很多参考。
1804年,英国人乔治·凯利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架可以飞行的滑翔机,他的文章《论空中航行》首次阐述了飞行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为之后的飞行科学探索者开辟了道路。
莱特兄弟把首要问题放在了如何控制飞机方面,他们在观察鸟类飞行后发现,鸟儿可能是通过改变翅膀后端羽毛的角度来控制身体左右转向的,于是他们也想让飞机在转弯的时候像鸟儿一样向转弯位的内侧倾斜,他们因此设计了翘曲机翼(有着下反角的机翼)。为了测试这种翘曲机翼技术,1899年,他们专门制作了一架长5英尺(1英尺=0.3048米)、形似双翼飞机的箱型风筝进行验证。这是莱特兄弟特有的采用飞行试验来验证关键概念的工作方法,这为他们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这种方案被莱特兄弟后来设计的滑翔机和动力飞行器采用,1903年的“飞行者一号”采用的就是按逆时针方向滚转的翘曲机翼。
之后,莱特兄弟开始设计一架全尺寸的滑翔机,机翼表面都有外凸的弧度,他们直接借鉴了前人的设计——弧面机翼比扁平机翼能提供更多的升力。莱特兄弟还创造性地在飞机前面安装了升降舵,它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有专门的操纵杆控制。此外,升降舵位于机翼前方,起着降落伞的作用,在滑翔机失速时能水平着陆,避免机身俯冲坠落,减少飞行风险。1901年,莱特兄弟试飞他们的新型滑翔机时,问题却出现了,这架滑翔机安装有较大的翼面,主要为了提高升力,但结果却让人失望,滑翔机的飞行高度远不及预想。究竟哪里出错了?
面对问题,实践出真知
由于滑翔机的实际升力远不及理论数据,莱特兄弟开始对升力方程中的空气压力系数(也叫斯密顿系数)提出质疑。当时人们以为这一系数值是0.005,但莱特兄弟经过测试,发现数值应该接近0.003。因为原系数比实际值偏大,所以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偏大了。
同时,莱特兄弟意识到每次都建造全尺寸的滑翔机进行飞行试验,不仅成本高而且费时费力,因此1901年下半年,他们建造了一台直径6英尺的小型风洞,先后对200多个不同形状的机翼模型进行测试。通过风洞试验,莱特兄弟得到了很多科学数据,也发现了许多科技书籍中不正确的地方。他们发现机翼的展弦比(机翼的长度除以宽度的值)越大,产生的升力也越大,从而设计出了更高效的机翼。
实践出真知。根据新的发现,莱特兄弟在1902年着手设计新的滑翔机。他们除了把翼弧设计得更平坦,后来还给滑翔机添加了尾巴——一个可以左右摆动的垂直尾舵,它可以在转弯或受到气流干扰时起归正的作用。改进后的滑翔机果然不负众望,在试飞过程中表现良好。莱特兄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建造一架有动力的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