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电影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场景:在一条烛光闪烁的城堡长廊里,一位小女孩独自走在黑漆漆的石头阶梯上,影子像鬼魅一样在她身边的墙壁上闪动。
另外一部电影,讲述一辆警车在纽约街道中追逐一个全副武装的劫匪。
还有一部电影,讲述一只走失的小狗终于和它的小主人团聚了,小主人喜极而泣。
如果你是电影的导演,你会为它们选择怎样的配乐呢?你会为上面所有的场景选择同样的配乐吗?
我想你一定不会选择同样的配乐,因为不同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绪。描述走失的小狗和主人团聚的感人场景的配乐用在追车或恐怖片中会让人觉得很傻。不过这很奇怪,同样是音乐,为什么有的会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有的会让人泪流满面?
情绪不仅仅是人们大脑中的感受,它也会实实在在地作用在人们的身体上。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听音乐时人的脉搏、呼吸甚至体温都会改变。音乐通过很多方式改变人们的身体状况,而这完全取决于人们所听的音乐是什么。举例来说,舞曲节律可以增加人的心率,而舒缓的音乐旋律可以放松人的肌肉。所以人们在锻炼时喜欢听节奏轻快或激烈的歌曲,在放松的时候则会选择节奏缓慢的歌曲。虽然不如大脑中的变化明显,但这样的变化也是容易感觉到的。
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暂时性的,也就是说你对音乐的感受每个瞬间都是不断变化的。当你打开随身听,开始播放一首歌曲时,你的大脑在聆听的同时,也会下意识地预测后面的部分。这种本能的预测基于我们对周遭音乐风格的了解。就像婴儿通过父母学习语言,人们也会经由自己听过的歌曲了解音乐:什么样的音符“正确”,旋律应该怎样起落,什么样的和声令人感到舒适,以及节奏应该如何鸣响。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会用这种方法来理解他所听到的音乐。对不同地区、性别、民族的人来说,区别尤其明显。每一种文化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大部分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通过感受自己对音乐的情绪反应,都会对自己脑海中所期望的音乐产生一种大致的理解。
英国基尔大学的高级讲师亚历山大·拉蒙特博士说:“期望是音乐能激起情绪反应的例子中最有趣的部分。它取决于我们所认为的音乐下一步的走向以及它是否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例如最后一拍是不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落下。”这也是音乐家创作作品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音乐还能够直接表达某种情绪。实验表明,对听众来说,一支乐曲中的情绪特点是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即使只有几秒钟的乐曲片段也不例外。对同一首曲子,不同人群的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作者王翰菁,伦敦大学学院语音病理学硕士,爱好合气道、乒乓球,还有科技、电影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