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歌剧寻踪
发布时间:2024-12-03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一个意大利人,一个德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英国人坐在一起看歌剧。你觉得,其中哪个人最懂欣赏呢?

你的回答一定是意大利人。毕竟,歌剧的发源地就是17世纪的佛罗伦萨,而意大利也涌现了大批名传后世的歌剧大师。

德国确实也有一些歌剧名家,但还是远不如意大利。至于法国和英国,它们真的有歌剧吗?

意大利:大歌剧之国

这样的认知,有一半是正确的。意大利的确是歌剧的故乡。16世纪末,佛罗伦萨的一些人文主义学者想要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于是建立了“卡梅拉塔同好会”。有史以来的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第一部歌剧《达芙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于1597年。1607年,在曼都瓦宫廷首演了由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创作的《奥菲欧》,而它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

1637年,威尼斯的狂欢节上出现了歌剧季度购票制度。紧接着,蒙特威尔地的追随者弗朗切斯科·卡瓦利把歌剧带到了意大利的其他地方。

随着歌剧的发展,当时的音乐家和鉴赏家也开始逐步进行歌剧的改良和革新,并创立了所谓“正歌剧”的主流歌剧。这种将配乐放在次要地位,给予歌唱者极大发挥空间的歌剧的形式促进了像法里内利这样的著名歌唱家的诞生。那段时间是意大利歌剧领导全欧洲的辉煌时期,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歌剧大师都为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歌剧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下来,意大利歌剧又经历了古典时代和浪漫时代的革新运动,并一直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19世纪的歌剧巨匠朱塞佩·威尔地更是歌剧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所创作的《弄臣》《茶花女》和《奥赛罗》占据了世界十大歌剧的三个位置,足见他在歌剧界的地位。

再接下来,是一位和威尔地齐名的歌剧大师,更甚于威尔地的是,他竟然有四部作品荣膺世界十大歌剧:《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没错,他就是1858年出生的贾科莫·普契尼。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笔下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图兰朵》,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歌剧之一,其中的《今夜无人入睡》更是超越歌剧的范畴,成为举世闻名的歌曲。

德国:《尼伯龙根的指环》

虽然意大利歌剧一直引领世界,但德国歌剧也并不逊色太多。1681年出生的菲利普·泰勒曼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德国当时在世界音乐界的代表,而他创作的歌剧《平皮诺内》和《苏格拉底的耐心》也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的欧洲音乐。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在歌剧的地位上德国稍逊于意大利,但在其他音乐领域,18世纪的德国堪称欧洲甚至世界的中心。怎么证明?当然是靠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两位至今仍足以代表音乐最高境界的人物。不过你知道吗?他们也都创作过歌剧,莫扎特的《魔笛》奠定了德国歌剧在世界上的地位,而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作为他唯—-部歌剧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说到德国歌剧的代表人物,当然非理查德·瓦格纳莫属。对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来说,威尔地、普契尼之后,歌剧史上最伟大的名字就是瓦格纳。他不仅创作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理查德·瓦格纳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等流传后世的名作,更为歌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瓦格纳之后,德国歌剧界还有一位名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理查德·施特劳斯。先要说明的是,这位施特劳斯先生和奥地利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族(特别是创作《蓝色多瑙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可不一样哟!这位施特劳斯先生创作过《唐璜》和《堂吉诃德》这两部著名的交响诗,而他笔下的歌剧也非常有名,脍炙人口的《莎乐美》《玫瑰骑士》等佳作让他在歌剧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法国:《卡门》背后的故事

法国呢?法国有没有自己的歌剧?不需要我来回答,你只要去听一听《卡门》就可以了。我想,举世闻名的《卡门》你一定听说过,它可是歌剧史上被演出次数最多的作品!而它的作者乔治·比才正是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音乐神童的乔治·比才,因为《卡门》首演不成功而深受打击,一病不起,最终英年早逝。没想到,《卡门》日后竟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之一。还是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说起。法国歌剧的兴盛是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开始的,历经让-菲利普·拉莫、弗朗索瓦·菲利多尔、凯鲁比尼等大师逐渐传承下来。到了19世纪,法国出现了几部青史留名的伟大歌剧,埃克托·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夏尔·古诺的《浮士德》(这部作品也位列世界十大歌剧)和尽人皆知的《卡门》均出自这个时期,这是法国歌剧最辉煌的时期。

英国:莎士比亚的故乡

英国歌剧走的是一条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道路。起初,人们将歌剧视为类似于吉格喜剧的东西。所谓吉格喜剧,是指当时一种在戏剧演出结束后额外表演的短喜剧,讽刺性的对白配上由当时流行的歌曲或乐曲改编成的音乐。之后在英国流行起来的是抒情歌剧和豪华的法式面具歌舞剧,虽然和传统意义上的歌剧有所不同,但整体风格仍然类似于意大利歌剧。

1649年,英国国会成立,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英国进入共和时代。共和时代的英国政府强行关闭了戏院,歌剧的发展也随之停滞,剧作家们不得不将歌剧改头换面。与此同时,像威廉·达文南特这样的剧作家还创作了一批政治性的歌剧(比如《西班牙在秘鲁的暴行纪实》和《法兰西斯·德雷克爵士的故事》),以维持歌剧的生存。

1660年王政复辟之后,歌剧又在英国兴盛起来。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欧洲各国,歌剧的发展都离不开宫廷和贵族的支持,虽然在诞生后不久歌剧就走入了普通人之中,但宫廷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还是必不可少的。

歌剧在英国重新兴盛之后,涌现了不少由英国国宝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成的歌剧,《暴风雨》《仲夏夜之梦》等脍炙人口的大作均被剧作家们搬上了舞台。

这也是英国歌剧最大的优势—不需要为曲目的题材烦恼。由此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伟大。

怎么样,现在你还觉得法国人和英国人不懂歌剧吗?歌剧的历史博大精深,很多国家都占有一席之地,就连捷克也出过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和歌剧作家——安东尼·德沃夏克呢!当然咯,我们的祖国也不例外。2006年,作曲家谭盾就创作了一部歌剧《秦始皇》,该剧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怎么样,你长大以后要不要也写一部歌剧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