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巴西,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里约热内卢的海滩、足球明星或圣保罗一望无际的高楼大厦。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也许是巴西最出名的城市,但都不是巴西的首都。
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曾三次换都。16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这块领土后,在东部沿大西洋畔建立了萨尔瓦多(Salvador de Bahia)。它是当时最重要的港口和奴隶买卖交易中心,第一个殖民地首府也设在那里,成为巴西的第一个首都。18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东南地区(Minas Gerais)发现了金矿和钻石矿,黄金钻石的运输推动了附近的港口里约热内卢的发展。1763年,里约热内卢替代萨尔瓦多成为巴西的第二个首都。19世纪巴西独立,有人提出将首都从沿海迁往内地的建议,一方面是保护首都不受外来攻击,另一方面是解决巴西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殖民地时期的巴西,其经济一直是以沿海的港口城市为中心发展的,大片的内陆地区人烟稀少、非常落后。1891年,在内地建设新首都的计划被正式写入巴西宪法,但其后的几十年间这个想法始终停留在计划阶段,直到20世纪中叶,在朱塞利诺·库比切克(Jucelino Kubitschek)总统的大力推动下才得以实现。这就是巴西今天的首都——巴西利亚,一座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的城市。
新首都选址
建设新首都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巴西新都选址委员会经过社会学、经济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对迁都位置选择和评估后,最终定在巴西中心地带的中部高原。
这个选择当然不是随意决定的。首先,中部高原地区的气候温和舒适,全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四季如春;其次,新首都的位置靠近圣佛朗西斯科河(东)、科伦巴河(南)、托坎廷斯河(北)水域,再往北就是亚马孙河,便利的水源适于新城市的发展。而且这里当时十分空旷,可以说是建设一个崭新城市的理想位置。
库比切克在1956—1961年任巴西总统。他在竞选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现代化建设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五十年的进步”,这其中包括了建立新首都巴西利亚。库比切克之所以积极推动新首都建设项目,主要是想改变巴西人口和财富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均衡状况。在中部建设新首都必然要建设道路,这有利于刺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新的国内消费市场的形成,带动就业,推动内陆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在内陆建设新首都为整个内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新首都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也是对文化中心里约热内卢与经济中心圣保罗两大城市间竞争的一种平衡。
1956年1月,库比切克正式出任总统,此时新首都的位置已经 确定,很快就修建了第一条简易跑道,庞大的建设工程就此开始。从1957年到1960年建筑过程仅仅用了1000天的时间,巴西利亚举行落成典礼,这天也是罗马建城的纪念日。这个日期的选择象征着崭新的巴西利亚将成为人类城市史上重要的一页同时也是现代巴西的自豪。巴西利亚从设计到建成,都受到世界各地专家的热切关注,有热情万丈的赞美,也有尖锐的批评。不管怎样,普遍公认的一点是巴西利亚的建成是20世纪城市规划史 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很好地体现了功能主义城市的特征,也是现代主义建筑最伟大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