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没有找到时,可以循着已有的路走……
在不同的文明中,气候、政治和社会互动都有差异,这些决定了街道作用的演变。街道是建筑环境中的公共空间,从人类开始定居时,就已经成为聚集地最古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街道,我们能找到每一个文化、国家和城市最独特的风景。实(Solid)和空(Void)组合而成的结构空间对现代城市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空地、地块、街道以及周围建筑物立面在设计中越来越被强调。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时,会发现它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古代的街道远古文明
在玛雅、古埃及或古巴比伦等古文明中,居所是分散开的,城市的形成伴随着祭拜神明的大型纪念碑、集会场所和行政官邸的建造。纪念碑之间的空间并没有进行特别的规划,只有通向墓地和宗教圣地的道路受到重视,被确认为“圣路”。
古希腊
比雷埃夫斯港和米利都的城市规划体现古代哲学思想对城市本质的理解。
柏拉图、希波丹姆斯和泰勒斯(Thalès,公元前624年一前546年)等哲学家都曾深入研究城市,并对城市规划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城市必须履行防御、政治和卫生健康的功能;行政和民用建筑要与寺庙等宗教场所相连,同时与工业区、商业区、军事港口和船库等区域分开。因此,圣路被专门用于连接寺庙,但街道只是土地间的分割线,还没有被视为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此时的焦点还是地面建筑——城市功能的分布和其相应的机构。建筑还是城市景观的唯一表现。
古罗马
在罗马帝国时期,城市核心区功能的重要性由城市环境的整体美学所替代。在西代(Side,位于今土耳其)、安条克(Antioch,位于今土耳其)、巴尔米拉(Palmyra,叙利亚中部的古代城市)等帝国古城,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原则透视、对称、街道及其立面的连续性、沿街贸易、柱廊,等等。所有这些原则是希腊城市规划中所未见的,为以街道为载体的城市整体美学提供了基础。不同于希腊城市强调功能性和理性的典型特征,罗马城市对美学的关注超过了单一的功能性考量。
古长安
唐代长安城的街道规划有清晰的层级:六条三横三纵的主要干道连通东、西、南共九个城门,城市被划分为对应的方格状的区域;最窄的一条是城墙下的道路,宽度25米左右;最宽的一条是中轴线的朱雀大道,从南中门明德门向北,直通皇城,宽度是150米左右;其他连通主要城门的街道宽度约100米。长安城对沿街种植也有明确的规定。据《唐会要·道路》记载:公元740年,政府令沿道路种植果树,此举受到市民欢迎。
长安城的规划也被很多亚洲城市效仿,如日本的奈良、京都,然后是明朝的北京。
19世纪的街道巴黎
乔治-欧仁·豪斯曼在19世纪领导的巴黎改造赋予了巴黎城街道现在的风格。
豪斯曼在1853—1870年领导了这座城市的改造,他以新古典主义风格翻新这座城市,并遵循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来自古典时期(Antiquity),另一个继承自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Lumières)。第一个也就是古罗马人所采用的,强调城市重大建筑的连接:透视,对称,街道的星形布局,大街(Avenue)、大道(Boulevards)、街道(Streets)、路(roads)和小巷(Alley)分出层级……第二个原则在1832年欧洲霍乱爆发后盛行,提倡城市规划要促进人流、物流以及空气和水的流通。巴黎需要清洁、扩建和美化。街道要成为一条条轴线,既服务于景观,又便于管理(轴线要比迷宫小巷更容易控制)。
于是,巴黎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被修建出来,并被冠以“Boulevards”或“Avenue”的名字,道路一侧或两侧栽种树木,如远至巴黎城区东南的大型公园文森森林的多梅尼大街(Avenue Daumesnil)、从巴黎第八区延伸到巴黎第九区的豪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等等。此外,改造的还有与街道连通的广场、环岛、公园、花园等。街道还整合了让所有城市得以运转的技术设施:电车道、人行道、供水网、现代下水道系统、公共照明,还有1898年出现的地铁。街道还“化身”为桥梁跨过塞纳河,成功造就了法国首都诗意的样貌。
纽约
纽约曼哈顿的方格网规划是特别的:方格网中心是一片巨大的公园,一条大街横穿其对角,这就是沿着美国印第安人开辟的小路发展起来的百老汇大街。每一条街道都被编号,它们划分出80米×180米的地块。这是考虑到摩天大楼之间的行走距离而划分的区域,目的是促进交流。为了产生社交互动,纽约发展了许多新的街道类型。这个城市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将地铁架在路面之上,这也发展出新的轨道层次,这跟香港很类似,香港的建筑密度已经迫使城市网络进入好几个层次的规划。
北京
北京类似之前的长安城,它是在一块环山的平原上发展而来的,皇城是一个方形布局,从明代延续至今。一条南北中轴线和多条东西向大道贯穿全城。最早的商业街都是南北向的,而胡同则为东西向,居民的住宅由此可以朝南。其他小巷方向各异,有的巷子只有1.2米宽。
北京城不同于欧洲城市。欧洲城市街道是建筑和社会地位的展示空间,走在街道上,你可以从建筑上安的大窗户看向室内,而北京的街道透露的信息则很少。所有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都在胡同里的院子中,树木和花草也种在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