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商业区、工厂区和各个阶层的住宅区占地也渐渐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构分布,也就是说,形成了典型的城市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于1924年由社会学家欧尼斯特 ·伯吉斯(Ernest Burgess)基于芝加哥的情况而创建。该模式描绘的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不同的同心环状地带,核心为中心商务区,向外依次为工厂区、混合过渡带、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通勤族区(高收入区)。那个时期拥有汽车的人不多,交通费用也比较昂贵,而高收入群体拥有汽车,所以他们更愿意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空气新鲜的区域。
扇形模式(Sector model)由土地经济学家霍默·霍伊特(Homer Hoyt)于 1939 年提出。该模式与同心圆模式不同的是,从核心区往外是按照扇形分区。从这一模式可以看出,高收入居民对居住在靠近核心区的地方也感兴趣。高收入社区倾向于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远离工业区。无论收入高低,各个家庭都可根据自身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与市中心距离不同的居住地。
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是昌西·哈里斯(Chauncy Harris)和爱德华 · 乌尔曼(Edward Ullman)在 1945 年的文章 The Nature of Cities 中创建的模式。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的不断扩大,单一核心区逐渐无法满足所有市民的日常需要,在市郊的高中档住宅区附近就出现了较小的核心区,让郊区市民的通勤距离大大缩短。较小的核心区还可以是产业核心区、商业核心区、文化核心区、宗教核心区等。这类区域吸引不同的人群,比如,文化核心区会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市民、比萨店和书店进入;机场区会吸引低收入群体、酒店和仓储业进入。这种模式的城市需要配备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如快速交通线,配合这个时期已经上升的市民汽车拥有量,以形成衔接各区域的交通网。这种模式反映了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已经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城市。
上面的三个模式都是在研究北美城市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还有其他模式,比如,城市领域模式(Urbanrealms)、星系城模式(Galacticcity)、边缘城市模式(Edgecity)等;而在落后地区,则有不规则的自然成长的城市形态。当然,这些模式只是反映了一种趋势,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跟一个城市对号入座,实际的城市形态根据各自的情况不同而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