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不过,大家也许想不到:单就占地面积而言,巴黎其实并不大,只有105平方千米,相当于伦敦的7%,纽约的9%。这里生活了225万人,每平方千米的人口超过2万。巴黎不仅是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可是,生活在巴黎的人似乎并没有那种街巷狭窄或到处拥挤不堪的感觉,这和巴黎的街区道路布局整齐、建筑风格统一和谐有很大关系。
19世纪前的巴黎
巴黎位于一个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的巨大沉积盆地(巴黎盆地)的中心,塞纳河与它的两条主要支流马恩河和瓦兹河的融汇处。早在公元前5世纪,高卢人就在这里建村定居,后来罗马人占领了这里,开始在塞纳河中的西岱岛和南岸建城,取名为卢泰西亚(Lutetia)只有大约1万居民,这是巴黎的前身也有人叫它“古巴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崛起,6世纪初克洛维一世在这里定都,后来改名为巴黎。
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巴黎的规模也一圈卷地向外扩大。到了中世纪,人口增长到20多万,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但市内的建筑和街区都没有什么规则,形成了300多条迷宫般的小街道,且大多没有铺设路面,狭窄、黑暗,街道很脏,布局杂乱无章。
从中世纪末期开始,城市扩建和管理的观念开始出现,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理想城市”的构想和对“理想的社会空间”的思考相辅相成,从这个时期开始,古代用于防御的环城旧城墙被部分拆除,原来围墙外被认为是“外省农村”的一部分被慢慢纳入巴黎,市内也修建了一些相对宽敞的新道路。1607年和1667年还曾经有两个国王签署了专项法规,对巴黎建筑物用材的选择、建筑物的高度、临街方向突出部分的大小等做了明确规定,除了建筑安全,也开始考虑城市街道的秩序及布局问题。
不过,无论是城市的扩大还是街道的改进,都还只是局部的小修小改,缺乏整体管理。18世纪末,巴黎的城市结构大致还是中世纪留下的样子,城市扩大基本是自然累积式的,大部分的小街道还是“迷宫”状态。50多万人居住在这里,为了在同样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原有房子的后院里修建新的房子,或是把原来一层的房子增高2~3层。同时,一些人把自己的大宅子改造,分割成公寓出租,结果是当时的住宅贫富混合,没有很清晰的高尚住宅区和贫民区。在那些改造的公寓楼里,富裕的家庭住在1或2层,房间比较大,配有宽大的窗户,而顶层公寓是原来的佣人房改造的,往往低矮狭窄,是没钱的学生和工人居住的地方。
19世纪巴黎城市大改造:既是君主的愿望,也是时代的必然
1852年,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在伦敦生活过几年。伦敦曾在1666年被大火烧毁,后来进行了全面重建。19世纪初,与欧洲其他城市相比,伦敦被认为是城市卫生的典范,而巴黎则显得陈旧不堪。拿破仑三世掌权后计划大规模改造巴黎,要让巴黎重新成为世界瞩目的最美丽的现代大都市,用拿破仑三世自己的话讲,要让巴黎成为“现代的新罗马”。不过,这还不是改造巴黎最深刻的原因。
19世纪中旬的欧洲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市模式已经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城市居住和交通条件日益恶化。以巴黎为例,1801年的巴黎人口大约是55万,1836年已经超过了100万,市内住宿非常拥挤。加之几百年间,房屋的增建和扩建没有什么章法,结果是住宅、商店和工厂等混合在一起,市中心地区贫困化加剧,并伴随越来越严重的治安问题。街道狭窄且陈旧不堪、地面凹凸不平,排水仅靠一条在街道中央挖的沟槽。街道和两侧的房子之间没有人行道,也没有任何街面设施,街道照明靠的是少量悬挂的煤油灯,再加上当时蒸汽汽车和马车共同存在,巴黎的街上拥挤不堪。按照当时的观念,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高度偏低阻碍空气的流通,而空气的不流通带来了疾病和死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普及,新富阶层(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贵族和教会在社会里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新生的城市资产阶层需要有更舒适、更现代的城市环境,对巴黎市中心区的恶劣环境非常不满;另一方面,随着民权、公民社会等概念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中产生共鸣,改善底层贫民的生活环境也是统治阶层缓解社会危机的必要手段。
当时欧洲的主要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也都有改造老城市的尝试,巴黎是其中改造规模最大也最成功的,这首先离不开拿破仑三世的大力支持。拿破仑三世本人是一个圣西门主义的信奉者,认为新生的工业时代代表黄金时代的到来,通过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完善社会秩序,有益于创造出惠及所有人的丰富财富,而这一切都必须基于有效的组织和规划。另外,拿破仑三世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他的统治并不稳固,所以从保护政权的角度考虑急切需要缓解社会危机同时,万一反对派发动政变,他需要有快速派出军队和警察去镇压、有效控制首都巴黎的能力,这就必须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这些因素促使他不遗余力、不计成本地支持巴黎改造。
拿破仑三世提出了巴黎改造的三大目标:
1透气:让城市空气清新。建造城市绿地,沿街和环市内广场种植树木,开发近郊林区(西边的布洛涅森林和东南边的文森森林)。同时建设整个城市供水系统和下水道系统。2便利:建立四通发达的交通系统,修建林荫大道,将不同街区合理地连接起来,同时让巴黎成为全国铁路网络的中心。3美化:修复重要的历史性建筑(圣母院、市政厅等),清理这些建筑周围的违章建筑,以便最大限度地突出优秀历史性建筑的风采。
既有明确的目标,也有高效的执行
任何大规模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者。1853年6月,拿破仑三世将改造巴黎这一重任交给了当时的塞纳省省长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
豪斯曼于1809 年出生在巴黎,家境优裕,从小就学业优异,后来在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学位的同时,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古典音乐。豪斯曼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毕业后进入外省的地方行政部门工作,在短短十几年间,从省长秘书做到副省长再到法国本土最大的省份吉龙德省的省长。他在担任省长期间,在省会波尔多市主持了大量的基建项目:修建铁路、建造工厂、扩展老街道、建立燃气照明系统、改善城市供水系统……尽管他本人既不是建筑设计师也不是工程师,但他在外省任职期间参与了众多城市基建项目的管理,这为他后来主持巴黎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欧洲一些古老城市的改造往往是在经历了重大灾难、城市被部分摧毁后进行的,典型的例子是伦敦和里斯本。巴黎的情况不同,所有改造目标都要在维持巴黎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豪斯曼所面临的挑战相当艰巨。他拟出的计划是:
1.扩大城市的面积;
2.拆除状况恶劣的街区,修建林荫大道、广场和绿地:
3.设立新建住房楼宇的统一标准。
作为巴黎改造计划的一部分,豪斯曼将巴黎市的范围向外扩展了一大圈,把周围的一些村庄正式并入巴黎市,后来又把巴黎划分为20个区,从中心的1区开始,以顺时针方向向外一圈圈到第20区。这一行政划分一直延续到今天。
拆除状况恶劣的街区和房子,修建连接不同区域的林荫大道、城中绿地或绿树环绕的广场是改造的实质性阶段。以西岱岛这个小局部为例,改造前的西岱岛正如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所描述的,到处布满迷宫般的阴暗狭窄的小街道。豪斯曼只保留了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如圣母院),拆除了其他住房和不规则的小街道,在圣母院前形 成比较宽整的小广场,还修建了西南-东北走向穿越西岱岛的大道和巴黎市警察总局等公共建筑。西岱岛上原有的巴黎最古老的医院(Hôtel-DieudeParis)建于7世纪,到19世纪时已经十分陈旧,豪斯曼决定将其拆除,并在原址修建一所更大也更现代的医院。改造后的西岱岛交通便利,一眼望去都是大型建筑和宽阔的大道,完全替代了原来的小巷和贫民区住房。
1853—1870年,巴黎所有的区都进行了同样原则的改造,同时还修建了林荫大道,就是一些宽阔、笔直、很长的大道,两旁有人行道和新建的公寓楼,大道与两侧建筑之间必须有树木。这些林荫大道既是不同区的分界线,也是不同区之间的连接。除了20个行政区,豪斯曼还将巴黎市划分为80个小区,每个小区有自己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广场或重要建筑,或是新设立的广场,围绕这些“中心”的是向外放射、拓宽的街道,而这些街道又与穿越巴黎的十字形主干道相交,形成一个交通网络。此外,还修建了新的跨塞纳河的桥梁和众多城市公园或绿地,所有重要建筑(如市政厅)前都保留一个广场。豪斯曼主持巴黎改造工程的二十年间,巴黎市60%以上的区域都换了新貌。在拆除旧房和小巷、修建大道的同时,巴黎改造项目还包括了整套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对新建住宅楼房设立统一标准设定了巴黎建筑的风格面貌。豪斯曼拆除了2万多套陈旧的民房,同时新建了约4万套新住房,包括很多在林荫大道两侧的公寓楼,这些楼房至今仍然存在,相当于目前巴黎60%的建筑量。尽管建造住宅楼房属于私人投资的项目,但是为了让巴黎外观整洁、和谐并有序,豪斯曼对新建的房屋做了比较详细的统一规定。比如,临街楼面必须是石头墙面,同一条大街两侧所有建筑必须是相同的高度并且临街外墙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看起来像一个单一的建筑整体新建楼房的高度从12米到20米不等必须与所临的道路宽度成一定比例,但绝不能超过6层,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豪斯曼风格建筑。
现在的巴黎在很多大道两侧的楼房是豪斯曼风格,大致结构基本一样,建筑设计师的设计“自由度”有限,往往是通过临街侧的装饰雕塑让自己设计的楼房有一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