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远古的飞天梦
传说尧时天上十日并出,天气十分炎热,土地被烤得龟裂,庄稼都枯死了,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江湖和森林里跑出来,人世间生灵涂炭。 这场灾难惊动了天帝,他命善于射箭的后羿携妻子嫦娥下到人间,射掉多余的九个太阳,为民解灾。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解救了老百姓,受到天下老百姓的爱戴。他的丰功伟绩 遭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 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 天帝疏远后羿,最后把他永 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屈的 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 人间,靠打猎为生。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 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 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飞到月亮里去了。嫦娥飞到月亮里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再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万户——人类飞天第一人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航天技术曾经居于世界的前列。明朝的一名万户陶成道将自己绑在捆有47枚自制火箭的椅子上,两手各持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他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 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他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他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为实现飞天梦想而做出的壮举,使他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飞天尝试的第一人。
◆开路先锋——“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一号”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的名字命名的。探 测卫星本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 电池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探测卫星主要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热控制,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 测控和数据传输,数据管理,推进,定向天线,有效载荷这九个分系统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嫦娥一号”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包括 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 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 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 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等八种科学探测仪器。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在北京航天飞行 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在撞击过程中,它传回了清晰的实时图像。
从发射升空开始,到准确受控撞月结束,“嫦娥一号”累计飞行 494天,其中环月482天,其间经历3次月食,5次正侧飞姿态转换, 共传回1.37TB的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部分 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嫦娥一号”的姐妹星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第二位月球使者“嫦娥二号”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嫦娥二号”的重量为2480千克,其中燃料 重量约1300千克,七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千克。它原本是“嫦娥一号” 的备份星。因为“嫦娥一号”出色地完成了探月一期工程目标,没有必要再发射备份星,所以,为了最大限度节省国家的资金,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把它改造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从外观来看,“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的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一样,可谓“孪生姊妹”。
“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务 是试验验证与月面软着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新设备,试验新的奔月 轨道,降低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风险;其在科学上的首要任务是对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精细地测绘着陆区的地形地貌,以利于今后“嫦娥三 号”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的表现将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实施成功 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2011年6月9日16时50分5秒,“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轨道, 飞向150万千米外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进行深空探测,以此证明中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到达那里,为以后进行火星探测等其他深空探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储备一些宝贵的信息材料。“嫦娥二号”成为第一颗直接从月球轨道飞向深空轨道的卫星。
◆了不起的“嫦娥三号”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 入太空。“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即月球车)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调查月表形貌、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探 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等。
“嫦娥三号”的整个探测过程包括地月转移、环月、软着陆、巡 视勘察几个阶段,需要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它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都不一样,是一次性进入距月球1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因为能源 受到限制,“嫦娥三号”运行一段时间后轨道变成100千米×15千米 的椭圆轨道。与发射、近月制动、变轨等阶段相比,落月更为关键。着 陆是从距月面15千米时开始下降,要在短短的几百秒内安全降落到月 面预选着陆区,这是一个全新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验。
“嫦娥三号”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完成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 完成首次天体普查,首次证明月球没有水,首次获得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嫦娥一号”的八大精彩足迹
中国首个探月使者——“嫦娥一号”,从发射升空追 逐梦想,到准确受控撞击月球,一系列的精彩足迹,永久 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和人类探月的图谱中。
足迹之一:梦想起飞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18时30分许,星箭分离,卫星在太平洋上空以接近8 千米/秒的速度进入预定的大椭圆轨道;19时9分,“嫦 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开始。
足迹之二:地月大转移
2007年10月31日17时15分,南太平洋上空600 千米。“嫦娥一号”底部发动机点火。推力为490牛顿的 发动机通过连续10多分钟的点火,使体重2300余千克的 “嫦娥”飞行速度提高到10.58千米/秒以上,进入我国 科学家们为其设计的地月转移轨道,顺利与月球交会。
足迹之三:成为“月球卫星”
2007年11月5日11时15分,近月点。第一次近 月制动即“刹车”准确实施,“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 引力捕获,进入周期12小时、近月点210千米、远月点 8600千米的绕月椭圆轨道,投入月球怀抱,成为一颗真正 的“月球卫星”。
足迹之四:进入“使命轨道”
2007年11月7日,127分钟月球轨道。“嫦娥一号” 的首飞实现“准确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准确变轨, 成功绕月”。
足迹之五:中国首幅月图亮相
2007年11月26日9时40分许,38万千米外月球 轨道。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曲《歌唱祖国》 于11月26日上午从月球轨道传回。9时40分许,我国 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通过新华社传到了世 界各地。
足迹之六:中国首幅月球极区图像公布
2008年1月31日,首幅由“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获得此类图像。
足迹之七:中国首幅全月球影像图发布
2008年11月12日15时5分,由“嫦娥一号”拍 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首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
足迹之八:撞击月球——最后一抹绚烂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科技人员的 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准确落入东经52.36度、南 纬1.50度的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